曾有媒体报道,上海的许多白领足不出户就可拿几千甚至上万的月薪,最近,港城浙江宁波的失地农民也悄然兴起了“居家工作”的新风,为他们失地后的再就业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江北区洪塘街道是宁波市重点建设和打造的区域,而姚江社区则是江北区乃至宁波市由农民向居民直接跨越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因为该社区有十四村的村民组成。
在这么一个纯农村安置而成的小区中,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是个重大课题,然而这些原本的农户,尤其是文化素质低、技能少、还要照顾家庭的农妇的再就业问题一度成为制约农民家庭收入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瓶颈”问题,成为难点的核心。
为此,今年三月,江北区成立了一个占地四百多平方米、专门吸收留守妇女的“姚江女子创业坊”。“创业坊”成立后,免费为失地农妇提供相关培训,及时掌握来料加工制作方法的基础上,主动与周边服装、编织物、工艺品等企业联系,承接相关加工业务。据统计,“姚江女子创业坊”成立仅半年,加入“组织”的失地农妇就已从最初的十多个人到现在的四百余人,且实现人均月收入千元左右。
而且,根据失地农民及其家庭的实际,还首次提出了“五个不限制”灵活就业模式,即“不限制学历、不限制年龄、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场所、不限制身体
居民阮瑞香说,她今年已六十岁,从小因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行走不便,多年来想找点事做的愿望一直难以实现,是“创业坊”为她送来了原料,让她有了工作单位——自己的家。
专家认为,“创业坊”的成立可谓“一举三得”,它不仅解决了失地农村妇女既要照顾家庭,又要上班工作的矛盾,还缓解了周边企业需要大批临时劳动力而出现的“劳工荒”问题。
江北区有关负责人指出,多年来,江北区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镇、街道成人学校的主导作用,采取“因时而异开班次,因人而异设课堂”的方式,推出订单式、委培式、流动式、比武式培训模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协作、企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新机制,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
三年来,宁波市、江北区两级财政投入培训资金一千余万元,共开办服装、数控铣床和驾驶等二十多个工种的各类技能培训班四百四十期,已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近三万人次,百分之七十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转岗和再就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