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在宁波下辖的慈溪市周巷镇诞生了浙江省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之后这一经验在宁波乃至浙江全省大面积推广。截至去年底,宁波市累计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达222个,总量居全省第一,量化集体资产近80亿元,22万名社员成为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
粮丰村经济合作社就是宁波市率先实施股份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几年来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合作社董事长吴云兴告诉记者,去年集体可用资金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分红近4万元。
掂量
股权是不是个“好东西”
对于粮丰村的村民来说,这次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改革,是继承包到户,在自己经济生产生活中的又一次大变革。可就在改革之初,村民们是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于村民来说,股权到底是不是好东西,村民变股民了,这年年分红有保障吗?这一系列的怀疑在村民中蔓延着。
2002年10月宁波日报一则股权竞拍公告在粮丰村掀起了一场波澜。这场竞拍源自于粮丰经济合作社的第一次股权结构调整。
3月初,合作社集体收购了1500万股权,本来1.4元每股以0.55元卖给本社股东,可是老百姓谁也不愿意买,最终只卖掉了三分之一。“这股权有啥用,说说年年分红,还不如一次性拿到现金,还是放在自己口袋里的钱安心。”抱有这样想法的村民占了多数。
这“股改”还怎么进行?剩下1000万股权拿出竞拍!“我不相信,这么好的股权没人要”。粮丰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吴云兴信誓旦旦地说。
可在竞拍的最后一刻,看着报名表上的人数,董事会成员们再也沉不住气了,“惨不忍睹,全村只有25人来报名参加竞拍。”回忆当时那个场景,粮丰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吴云兴感慨万分,“那时候的感觉不仅仅是伤心,甚至是有些气愤,这么好的股权,却没人要。好,我就带头买。说实在的,如果干部都不带头,群众更加不信任。”
竞拍虽然只有25人,可村民几乎都来看热闹,“现在花那么多钱拍股权,以后每年还不知道能分到几个红利。”竞拍进行着,有的股民拍了几十万,而作为董事长的吴云兴一口气拍下400万的股份。看着情势的变化,村民中的议论也变了风头,“这股权真的好吗?可要不好,那些村干部和那十几个村民怎么会买那么多。”就是从那天起,股民开始相信股份合作制,开始相信股份制的前景是美好的。
“谁有股权,谁就牛,股权越多分红越多,这股权是真正值钱的好东西。”2004年3月,粮丰经济合作社再次股权重组中,股权成了抢手的热门货,每个股民都抢着竞拍。回忆当年的情景,村民陈连年带着不好意思的笑意说:“实施股份制改革之初,我们有些人不理解,怕吃亏。事实上是改革后的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集体可用资金收入翻了10倍,村民人均分红也从第一年2000元提高到现在的近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