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
这是逆流而上的强势:
首季,在很多地方财政收入下降之际,宁波鄞州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8%,继续位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
首季,鄞州区工业经济增幅尽管下滑,却呈现逐月回升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6%。
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仍在持续,是什么让鄞州在逆境中率先奋起?
产业嬗变:高新经济成为第一增长点
蜡烛大多由石油提取物——石蜡制成。但你能想到吗,有一种蜡烛,生产配方复杂到有48种原料,燃烧时,还会依次释放出玫瑰、康乃馨等不同的花香,令人陶醉。
4月8日,在鄞州区古林镇,宁波旷世智源工艺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建新向记者展示了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工艺蜡烛。据他介绍,类似这样自主研发的新配方蜡烛,已占到该公司出口额的65%,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今年以来接到的出口订单已排到6月份,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多。“像我们这样的企业,在实现了从外观创新到核心技术创新的转变后,已经不是人们寻常理解的传统企业了。”金建新说。
一根蜡烛在金融危机中的惊艳表现,折射出的是整个鄞州产业结构的嬗变。
统计显示,2002年,在鄞州工业经济总量中,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比重还占据着“半壁江山”,而目前则下降到了只有四分之一。同时,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等高新产业的产值则提高到2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产业产值比重更是达到44%,在全国都属少有。鄞州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从服装轻纺等传统块状经济到高新产业为主导的创新集群的全面转型。
经济发展,最难改变的就是路径依赖。鄞州产业结构的精彩嬗变,源于该区多年来对科技创新“痴心不改”。
早在6年前,鄞州就开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创新主导战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培育壮大光机电、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新兴高新产业的同时,对传统产业也进行了高新化改造。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鄞州丝毫没有降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去年,鄞州区政府与126家区内中小铸造企业签订了关闭转产协议,要求33家规模企业改造升级,以每年减少20亿元工业产值和2亿多元税收的代价,换取了一个传统产业的“重生”。
孜孜不倦的产业升级努力,让鄞州在金融危机冲击中逆流而上:2008年,鄞州财政收入达到133.7亿元,同比增长23.8%,首次跃居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今年一季度,鄞州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又增长8%,继续在高位增长。
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鄞州制造”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以厨具市场为例,在许多欧洲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的同时,今年1月初,鄞州“欧琳集团”却相继与丹麦、瑞典客商签署协议,扩大“欧琳”在欧洲市场的销售。
高新经济,已经成为鄞州工业的第一增长点。
消费嬗变:后顾之忧少花钱更安心
再过6个月,鄞州区集士港镇的居民们,就将拥有一个6万平方米、位于家门口的袖珍“天一广场”。在这里,来自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们,不仅可以惬意购物,还可以逛书店、看电影,尽情享受与城区一样品质的文化消费。
这个袖珍“天一广场”就是由鄞州区利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第一家“乡镇购物中心”。公司董事长李立新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仅在鄞州就拥有十几家“新江厦”乡镇连锁超市、数百家农村便利店,累计实现销售额达30多亿元。
利时集团2003年从制造业进入商贸服务业,吸引它转行的是鄞州人越来越敢花钱了。
鄞州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鄞州区并没有为争经济发展的“座次”而忽视民生投入,而是将大量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建设。
根据统计,过去五年中,鄞州区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共计150多亿元,年均增长23%。近两年来,鄞州区每年都把新增财力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去年,鄞州区财政用于民生的预算已经达到45.6亿元之多。
高投入,高保障。从2001年开始,围绕城镇社区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全面社会救助三大层面,鄞州区提出了建立全民性社保体系的目标。去年鄞州区又出台了“幸福民生40条”,提出了让每个居民在每个人生阶段都能享受到政府扶助的保障目标。现在,鄞州区97%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小学到高中实行了12年免费教育,困难大学生每人每学期可得到的政府补助最高达4000元。
健全保障增强消费信心。鄞州区姜山镇居民吴利君告诉记者,鄞州的商场,人气都很旺。她今年也打算多出门旅游几次。而老百姓的消费信心之所以如此旺,区里出台的各种教育、医疗、养老政策是重要原因,“后顾之忧少了,花钱也就大方了。”
消费,正在成为拉动鄞州经济稳健前行的利器。统计显示,近几年来,鄞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不利形势中,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88亿元,同比增长3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三分之一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6170亿元,农村消费力也不断提升。
服务嬗变:政府“有为”更“巧为”
每一次危机,不仅考验企业生存能力,也检验着政府的调控水平。
去年初以来,面对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鄞州区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紧急出手,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缓停”政策,制定出台扶持工业和外贸发展的23条补充意见,安排财政扶持资金5.6亿元。
但是,仅有应急措施还不够。危机对于“有形之手”的考验,不仅在于是否“有为”,更在于是否“巧为”。后者意味着未雨绸缪的智慧,意味着见事早、行动快的战略眼光,也是解读鄞州经济“逆流而上”的另一个“密码”。
作为鄞州的外来创业者,孙海粟对此有着切身感受。
2001年,孙海粟在鄞州区望春工业园创办了宁波普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此后,在6年多默默无闻的成长中,“宁波普天”获得鄞州区针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各类资助共计300多万元。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寒流中,厚积薄发的“宁波普天”一举成名:全年实现销售5400万元,比2007年增长了近130%;创造利润2800多万元,增长了4倍。今年一季度销售同比增长30%,利润同比增长50%。
面对佳绩,孙海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鄞州区‘放水养鱼’的长远眼光和智慧,就没有‘普天’的今天。”
统计显示,从2004年开始,鄞州区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2008年,鄞州区财政预算科研经费达到1.185亿元,比上一年净增75.6%。而与此相对应,鄞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999年的空白,发展到目前的132家,占宁波市的三分之一,软件、动漫创意、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在鄞州落地生根、欣欣向荣。
在鄞州,“巧为”还意味着政府服务方式的创新:从“一厂一策”到搭建公共技术平台。
鄞州区从2005年开始,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合作,根据不同的行业、产品情况,为“博威”等50多家鄞州企业建立了量身定制的小型化专利数据库,研发人员一旦想出某个创意,不仅一两个小时内就可以确定是否与已有专利冲突,如何改进也变得更具有针对性。
在鄞州,像专利数据库这样的公共平台,目前已有10个。这些平台克服了以往政府为企业服务“一厂一策”做法成本高、效率低的悖论,实现了有限政府资源的效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