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4日讯
一场金融海啸,促使温州再次搜索提升的引擎。站在十字路口,温州力图率先突围!
危机,总是在猝不及防之时骤然降临。幸存下来的,不是那些貌似强壮的,也不是那些体形庞大的,而是那些应变最积极的企业。温州的民营企业,从来都是活力强、办法多的群体。
宏观经济“倒逼”之下,温州民企启动新引擎,或整合重组、或转型升级、或开拓市场……正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动力,在加速自我提升中实现率先突围。
提升动力,
来自于整合重组
——温州的特色优势产业是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势所在,绝不能小看。关键是根据不同行业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对待,逐个抓落实,加快推进整合重组、调整提升。
温州转型升级、实现提升的根基何在?
温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邵占维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温州目前十几个特色优势产业,是几代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的,这是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优势所在,绝不能小看。关键是根据不同行业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对待,逐个抓落实,加快推进整合重组、调整提升。”
确实,温州近三十年来形成的传统特色块状产业,如鞋革、服装、电工电器等,仍代表今天温州工业的基本形象和发展水平。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传统产业仍有可能继续高速发展,仍有可能是温州经济“大盘”的主体,仍有可能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面对块状经济产业链条不够紧凑、层次低,温州民企必须布局产业链整合、发展外包分工体系,以延伸产业链,做长、做深、做精产业链。
一方面是形成以本地骨干企业为龙头、品牌统一、业务合并、资产独立的小企业代加工联盟体系。龙头企业拿到订单后,分发给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生产,代工企业保持资产独立。像在鞋服业,法派、奥奔妮、伸迪、婉甸、泰马鞋业、泰力实业等八家核心企业共同投资组建,将吸纳100多家本地优秀生产制造企业作为产品联盟协作企业,抱团打造“优衣派”;在电动剃须刀行业,14家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飞科”代加工,快速扩大了“飞科”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
另一方面是探索以本地龙头企业为核心、品牌统一、业务资产重组并购的大集团发展模式。2008年秋,以浙江正昌锻造与浙江道森机车部件公司合并为基础,吸收合并了瑞安市32家汽摩配、锻压相关行业企业,组建了正昌道森集团,注册资本为1.02亿元,业务拓展和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今年销售产值有望突破8亿元。
提升动力,
来自于转型升级
——温州紧抓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先进临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促新”主线,紧抓改造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提优”主线,紧抓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汰劣”主线;突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企业整合重组两大重点,加快构建一个布局科学、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即便没有这场金融危机,难道我们还可以躺在原有的产业结构中睡安稳觉吗?
不可以!温州企业家清醒认识到:“如果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困难面前,转型升级的脚步在加速:
在汽摩配业,一个是要发展整车生产,一个是要通过科技创新使汽摩配零部件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升级。目前,云顶集团、中欧集团、立峰集团、浙江幸福摩托车机械有限公司、温州市专用汽车总厂等企业都在积极引进整车生产,有的正在谈,有的已达成协议。
在泵阀行业,已经开始进入高压高温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等领域,并要加快向成套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积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推进核电阀门研发,打造国家级泵阀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提升区域产业地位。
在服装、皮鞋、皮具等行业,正积极打造品牌,注重创意设计,注入文化元素,促进行业提升。
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取道原有产业的升级,也可以跨足新兴产业的转型。
“华仪”公司的风能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将带来产值1.7倍的增长幅度;“正泰”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下线;“通领”科技公司进军LED上游产业,预计年产值可达7.2亿元;“聚光”科技公司从传统制鞋业跨入LED下游产业,2009年产值将超亿元;“华正”从传统的塑编行业进入高科技的锂电池、电动摩托车行业;“海尚”与瑞典公司合作的海水淡化工程已启动,净水器等产品也已陆续投放市场……
在当前经济寒冬之下,温州的一些骨干民企几乎不约而同地转型进军新能源领域,开辟新的市场蓝海。市委、市政府根据风能、太阳能等产业十分看好的前景,全面作出部署,打一场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战,要将温州建成全国前三位的风机制造基地和太阳能制造重要基地。
促新、提优之间,特色优势产业正在提升,新产业开始崛起。
提升动力,
来自于勇拓市场
——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推进科学发展,不仅要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在扩大投资上出重拳带动内需,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动员民间的力量。温州就是拓市场的急先锋。
拓市场,堪称温州人的看家本领!
“危”与“机”辩证并存,伴随全球经济恶化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利好政策的频繁出台。在全球经济酝酿重大调整与重构之中,温州从自身实际出发,使出看家本领,掌握市场先机:
在扩大内需的鼙鼓声中,龙湾五洲阀门分享一份近4亿元的大蛋糕;平阳的三星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苍南的天信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乐清麦克力电气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温企在拓市场上下足功夫,大揽订单……
销售终端成网络,供给配送一体化。到2008年末,红蜻蜓、奥康分别在全国建立了4000家、3000家专卖店,正泰建立了2000个销售终端;报喜鸟在培育农村市场销售终端的同时,在高级酒店、商务楼开设服装定制所,为高端人群提供定制服务,提升了主辅材采购效率;柳市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的代理处已突破80家……
在温州民企试图率先“闯出一条新路”之时,又有一双有形的巨手助推。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拓市场、保增长”若干扶持政策,鼓励商会、行业协会、企业联手抱团开拓市场。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一德带队赴京,助力企业响亮地打出“温州名购”品牌。
拓市场也成为党委政府的自觉行为。年初,首批以“温州名品购物中心”为标志的温州产品已进入天津麦购时代广场。市委、市政府计划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大中城市开设100家“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此举可大力调动170多个在全国各地的温州商会和大批在外经商企业家的资源优势,把温州名优轻工产品打入各地大型商场。
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走的就是一条以市场导向组织企业生产、以商业网络整合经济资源、以人员流动拓展生存空间的发展之路。维护市场稳定,不断提升市场拓展力,是温州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而通过市场拓展形成的倒逼机制,练好内功,做大做强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外拓市场、内强实力、工贸联动”的生动局面,将提高温州企业、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温州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