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山区资源,深度挖掘农业休闲观光的内在潜力,广泛调动农民兴办农家乐的热情,帮助农民实现了从“卖竹、木林产品”和“外出打工卖劳务”的求生状态到“依托山水卖生态”的创业路径的转变,2009年1月至6月份全乡旅游接待人数15.49万人次,“农家乐”营业收入达486.93万元,从2005年创办至今实现营业收入2400多万元,拓宽了农民的增收致富途径。
——突出“土”字,拓产业增内涵。把发展农家乐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做好相关产业的配套,实现产业联动效应,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着力做好三方面产业延伸:一是延伸饮食链。在“农家乐”专业村集聚全区饮食特色,开发柯城“农家乐”系列“土”套餐,推广“土”包装,挖掘出“土”味。围绕“农家乐”发展的需要,在抓好传统畜禽养殖、毛竹和高山蔬菜种植的同时,发展了土鸡、鸭、兔、清水鱼等特色养殖,种植杨梅、鲜李、野山楂等水果,形成种植、养殖“土”味专业村。二是延伸文化链。挖掘当地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文化系列。如七里乡“农家乐”五一黄金周推出斗鸡比赛、小猪赛跑、打年糕等一系列“农”家娱乐套餐,组织沟溪乡余东村农民书画家到“农家乐”专业村开展现场作画,长达1个小时的峡谷漂流今年6月正式开漂,做实“农家乐”的“乐”文章。三是延伸旅游链。挖掘全区“农家乐”特色产品,开发高山野茶、竹笋等绿色保健食品、饮品和干鲜果、干野菜,不断开发具有柯城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实“农家乐”的“购”文章。
——注重“管”字,抓规范提质量。实行“农家乐”服务质量标准化,促进全区“农家乐”良性发展。建立全区“农家乐”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明确“农家乐”经营条件和要求,尽快出台农家乐标准化的规程和管理办法,加强卫生防疫、消防安全、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农家乐经营服务的卫生和安全保障工作;做好农家乐服务质量的认定工作,组建全区农家乐服务管理认定小组,具体负责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和农家乐星级经营户的评审和认定工作;积极创新运行模式。根据农家乐特点,积极创新运行模式,采取“经营户+农户”、“经营村+产业村”、“农户+公司+旅行社”等几种运行模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七里乡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二星级、浙江省生态示范乡、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其中黄土岭村先后评为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浙江省首届魅力新农村、浙江省旅游特色村、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村等称号。
——强化“扶”字,强培训提素质。编制了“七里旅游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农家乐”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农家乐”发展的起步阶段,对前三批发展“农家乐”的农户,一次性给予1000元以上不等的补助,并在工商、税务等方面给予税费优惠。同时,在七里专门建立了“农家乐”培训基地,坚持把扶持的重点放在提高农家乐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切实做好四方面培训工作:一是加强服务规范的培训。重点抓好“农家乐”从业人员烹调、消防、保安、旅游、食品卫生、礼仪等项目的培训,不断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二是加强食品加工技术的培训。指导农民在做好家常菜的基础上,努力增加菜式品种,突出农家特色佳肴。三要加强对本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方面培训,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四是加强经营户的“诚信”培训。培训基地开办以来,先后举办旅游礼仪、农家菜制作等培训班280期,共培训“农家乐”从业人员1200多人次,有402名学员通过考核拿到了上岗证。
——做好“合”字,掘特色出品牌。针对“农家乐”发展的主体是单个农户,相对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单靠他们自身难以在打造品牌上有所作为的情况,整合各方力量,积极发掘特色,努力做好策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柯城“农家乐”品牌。致力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户一特”。如在一些池塘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开展“水乡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在毛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竹乡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等。七里农家乐发展至今,先后培育了以休闲为特色的黄土岭村、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杨坞村、以饮食文化为特色的大头村、以高山蔬菜为特色的上村村、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均良村和以畲族文化为特色的上门村等,打响“小气候、原生态、农家屋、高山菜”品牌,推动生态休闲旅游的内涵提升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