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 动态报道 | 在线访谈 | 学习体会 | 科学发展在身边 | 时代先锋 | 中央精神 | 高层论述 | 评论文章 | 学习读本
·“五里不同村,十里不同俗” 老生常谈抓落实
·紧扣科学发展主题 扎实搞好分析检查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薪火相传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精英掌门
·践行科学发展三十六计:楚材晋用
点击“网友上传”进入投稿平台,按提示操作,发送至浙江新闻频道,标题请注明“学习体会”。
赵洪祝对话网友
回应网络对“杨湘洪事件”的关注
吕祖善对话网友
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夏宝龙对话网友
一个地方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
·一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二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
·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四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五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六 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七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八 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动态报道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浙江衢江:“非遗”文化展魅力民间瑰宝现异彩

   浙江在线09月09日讯 衢江区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素有“衢通四省”之称。其前身是衢县,建于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建县历史,素有“文物之邦”、“诗礼之乡”美称。

  近年来,衢江区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充分利用传统节庆、传统庙会、文艺演出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市场化。全区已初步建立了衢江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茶灯戏传承基地、衢北重阳节保护基地、全旺镇善文化保护基地等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使民间珠宝得以施展魅力,重现异彩。

  《茶灯戏》传承新农村梦想

  茶灯戏是茶文化的一种表演形式,从宋代流传至今,在衢州市衢江区已有350余年历史。文革期间,茶灯戏曾几度中断,剧本也曾一度遗失。衢江区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间隔20多年的茶灯戏重新开演,2007年,茶灯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灯戏集灯、歌、舞、戏于一体,演员全是当地十来岁的小孩,一般是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表演内容多为种茶、制茶的劳动过程。每个茶灯戏都取材于民间,如《开茶园》《大补缸》《卖花线》,演的生活小事却寓意深长,对增进人与人的交流、融洽邻里关系、净化民俗民风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宋代茶文化的活标本”,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地方剧种的研究和历史文化的挖掘也有一定的价值。

  茶灯戏发源地——衢江区举村乡洋坑村地处衢州市衢江区举村乡东北8公里,东北面与遂昌县界,地属山区,辖1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是衢江区少数民族村之一以驻地得名,海拔600多米。

  衢江区举村乡洋坑村支部书记吴锡富告诉记者,洋坑茶灯戏是当地劳动者欢庆丰收、赞美生活、歌颂爱情的一种民间歌舞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其人物少,布景简单,演出方便,深受广大山区群众喜爱,成为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明末年间的朱氏祠堂,一直是茶灯戏的“戏院”。朱姓是洋坑村的第二大姓,据现存的家谱记载,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人,村中山林野茶树遍地,面积300余亩,当地茶农以手工揉制高山云雾茶素负盛名。

  衢江区政府对茶灯戏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十分重视,成立了专门的研究保护机构,建立健全了乡、村两级传承保护工作网络,积极寻找当年曾经参加演出的民间艺人,挖掘剧本、台词,寻找失散的道具,建立新的茶灯戏班子,目前,已分别组建了儿童表演和成人表演两套戏班。

  洋坑村支部书记吴锡富说:“现在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茶灯戏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对建设新农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将茶灯戏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重现《木偶戏》童趣无限

  近日,衢江区举村乡洋坑村的祠堂里人头攒动,锣鼓声声,那是举村乡洋坑村村民曾法寿在表演《木偶戏》,记忆中还是在七八岁的时候看过木偶戏,已经没什么印象了,所以也迫不及待的赶往现场观看,一个个木偶各具风格,生、旦、净、丑,武生、须生栩栩如生,都穿着袖珍型的服饰,用细线穿着一排排的挂着,有的还可以换装,如换胡须、帽子等。曾未这么近距离看过木偶,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数了一下共有28个,乡干部老翁告诉我这些木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木偶戏的表演特点就是由一个人表演,既要摆弄每只木偶的动作又要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及唱腔,功夫不到家的人是难以控制的整场戏的。

  据调查,在清朝时期,木偶戏在洋坑村就非常盛行,那时村中有很多人都会表演木偶戏,还曾有木偶戏表演者疲于表演死于表演现场的故事,后因文化大革命,洋坑村的木偶及全部道具被人200个大洋买了,曾风行一时的木偶戏也随之一度消失。

  现年65岁的洋坑村村民曾法寿是个木偶戏爱好者,也是现在洋坑村唯一在世的表演者,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喜欢上木偶戏并认真学习,从刚开始的门外汉到后来能独挡一面,他整整花了5年的时间,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接触木偶戏已三四十年了,但曾法寿对木偶戏还记忆犹新,乡党委、政府的了解洋坑村还有这一文化特色,非常支持,当即投入资金一万余元到遂昌县买回了当年被卖的木偶及道具,并且组织人员重新排演,同时还聘请人员撰写剧本,计划在8月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届时将有近20个节目可以和观众朋友见面。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龙游引导大学生村官树立“三种意识”争做“三种人”
·江山市实施五大工程助推“幸福乡村”建设
·爬坡过坎闯新路 衢州柯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回眸
·杭州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学习实践活动有关工作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