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演出,马金班今天来演出……”夜幕降临,马金镇下街村村民搬出家里的小板凳,纷纷到村广场看演出。村民们口中的“马金班”其实就是浙江开化金溪越剧团,该剧团负责人汪十月表示,目前剧团已接受了本县和邻县好几个自然村的送戏邀请,许多村还备好了房间、礼炮等,翘首期待剧团的到来。
“像这样的情况,在几年前可是谁都不敢想的”如今轰动的场景和十年多年前大家为生存而绞劲脑汁的日子一对照,团长汪十月感慨万千。
开化金溪越剧团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毗邻的马金镇,他们农忙务农、农闲演戏,跋山涉水、顶风冒雪、不辞劳累,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人民送戏上门。三边人民亲切地称他们为“马金班”。该剧团创建于1983年,挂靠马金镇文化站,实行自负盈亏,多劳多得。建团初,剧团以高薪请外地演员唱主角,忽视起用本地演员,小剧团大架子,经济上亏损,剧团面临散伙。20世纪80年代末,演出市场大面积萎缩,多数县级专业、业余剧团相继解散,金溪越剧团还能办下去吗?为繁荣农村文化,让农民有戏看、看好戏,剧团一班人合计后决定:继续办!
要办好剧团,首先是演员,其次是市场,再次是演艺经费。当时恰逢欠发达农村掀起的打工热潮,剧团演员难以固定,流动性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剧团决定立足本地,大力培养当地演员,合理提高演员待遇,将天平倾斜到第一批进团的20余名演员身上,尽力做好演员家属的工作。这些演员大多来自本县的霞山乡、马金镇的农民,一般不会外出打工,家属支持,随叫随到,思想稳定。霞山演员汪秋英有个三岁的小女孩,她的婆婆说:“别担心,孩子我们会疼爱的。”余欣花新婚不到十天便赶到剧团报到,丈夫对她说:“你去吧,家里有我!”男演员在团里是主力军,在家里更是正劳力。有人问:“就那几个工钱,合算吗?”他们回答:“当演员不仅仅为了钱,我是剧团的人。”
要拓宽演艺市场,让农民群众喜欢看戏,也不容易。农民对戏的要求是要有教育意义,对“胃口”,能反映农民自己的生活。为了达到农民的要求,剧团除了演出一些传统节目外,还抓住农村生活中的热点,自主创新,在古装戏表演间隙插入小品、表演唱、快板等节目。目前,剧团表演的剧目有百余个,内容贴近农村,有《天仙配》、《女驸马》等传统戏曲,有弘扬尊老传统的《墙头记》、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苦菜花》、适合年轻人的喜剧作品《三丑笑》等,大多是弘扬乡风文明。
为解决演艺经费,起初团长汪十月带头募捐,并四处求援。剧团的努力政府看到了,剧团的困难政府也看到了。1989年以来,马金镇政府陆续拨款添置了道具、服饰和部分乐器;每年文化部门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还安排一些“扶助”性的演出任务。
20年来,剧团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面向农村,把生存的突破点放在浙、皖、赣边区偏僻山乡的农村群众身上,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在改革的浪潮中求发展。为满足山里人的需求,他们不怕山高路远,乐于走村串巷。一个篮球场就是一个戏台,演出收费低,节目丰富多彩,看了入目、入耳、入心、过瘾,深受农民欢迎。淳安山村有看戏抛彩包、插银牌的风俗,剧团经常遇到这种情景:戏文演到高潮时、精彩处,观众纷纷把钞票扔上台去,年轻人争相拥上戏台,把卷起的纸币插满女主角的头发,以示谢意。剧团在淳安县演出回家的路上,被音坑乡青山头村接走了戏箱;在江西德兴建材乡、淳安县中州镇都多次出现过几个村同时抢戏箱,最后由村委调解的趣事……。每到一村农民都不计报酬义务搭戏台并为演出服务。群众都说:只要“马金班”在,年年都请你们演戏。二十年来他们在边区山乡演出了近千场,观众达百万余人次,还荣获“浙江省第二届乡镇文艺汇演”表演金奖、创作银奖。
风雨过后见彩虹。如今,三边乡村到处可以见到这支带着浓厚的浙西土味、衣装道具简陋、唱腔道白掺带方言乡音的农民戏班,每到一地,村民就奔走相告:“马金班来了!”
(汪佳戴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