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国庆前夕,鲁冠球又获一项殊荣: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这是名至实归的。鲁冠球掌门的万向集团,不仅在全国民营企业中一路领跑,而且在公益慈善事业上也走在前列。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万向就开始捐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万向在公益慈善事业上的投入已超过了1.6亿元,受惠群众遍及浙江54个县(市)和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等4个省(市)。
新闻媒体对万向的报道数以千计,但万向对公益慈善事业一直低调,婉拒了众多记者对这方面的采访。对各类“慈善榜”公布的数字,万向从不评论,有关的评比万向也不参加。万向曾向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捐款1540万元,向农业科技推广基金捐资2000万元,向彩虹计划捐款100万元……宣传部门要组织报道,都被万向婉言谢绝了。
本报记者长期关注万向的公益慈善行动,对此进行了缜密的独立调查,经多次沟通,终于说服了万向慈善基金会接受了我们的独家采访……
起步:
捐资办学“授人以渔”
在萧山区宁围镇中心学校的校史上,记下了鲁冠球的第一笔捐资办学金:1984年,著名企业家鲁冠球个人捐资10万元,拉开了学校发展的序幕。
1984年,因为承包企业效益突出,乡里奖励给鲁冠球11.2万元。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不过,鲁冠球做了一个让许多人无法理解的举动:拿出10万元建学校,1.2万元买了国库券。学校建成当天,时任省长薛驹亲自剪彩,并题写了校名。
1986年,得知淳安的一个村校因为筹款不到位,建了一半无奈停工了。鲁冠球又动员厂里员工,筹款6万元,完成了校舍的建设。
这只是鲁冠球和他的企业捐资助学的开始。此后20多年间,万向集团投入1500多万元援建了浙江遂昌、苍南和重庆酉阳等西部山区14所中小学校。
在鲁冠球看来,捐资办学是最好的扶贫和慈善途径。他坚信,知识能改变一个地区一个人的命运,他乐此不疲。
鲁冠球办学还有一个特点,他不是建了一个“壳”(校舍)就完事,他还特别关心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他说,“如果做一个商业投资,失败了最多是钱没了;如果办学失败了,那就可能毁了一代人。”
重庆涪陵清溪小学就是由万向捐资建成的,在当地美誉度颇高,年年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为了吸引和奖励教师,万向给他们加工资,发过节费,优秀的给予奖励。消息一出,许多优秀教师纷纷申请调入该小学任教。由于申请的人数实在太多,最后县委不得不做出决定,教师调入该校,必须经县委批准。
数字:
从四个“一百”到四个“一万”
中国企业家的善举屡见不鲜,但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慈善之路呢?
“有水平的人,先有目标再去做;我水平不高,只能一边做一边摸索。”鲁冠球说。
但你如果仔细探寻万向的慈善发展脉络,实则异常明晰。
从2000年开始,万向集团在杭州市、丽水地区开展“四个一百工程”,长期资助100名孤儿成长,100名特困生读书,100名残疾儿童生活,100名孤老养老。2006年,“四个一百”扩展到“四个一千”,受助人员遍及浙江54个县(市)。
万向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告诉我们,这种捐助不是给一笔钱就完事,而是负责到底。例如对孤儿、残疾儿童,只要他能考上,将一直资助其到大学毕业,而且每年资助金额会有一个动态变化,小学生2000元/年,初中生2400元/年,高中生3400元/年,大学生5000元/年。
如果一个受助对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受助总额达到5万元;孤老则按1800元/年的标准进行资助直至养老送终。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有的企业要求资助对象必须“品学兼优”、“高考分数本科以上”等等,万向助学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也不求任何回报,“贫困”是唯一标准。
“在确定具体资助对象时,我们也从实际出发,比如孤儿也并非一定要父母双亡。”秘书处同志举了个例子,比如淳安的一个小女孩,父亲去世了,母亲瘫痪在床,“我们赶到这户人家,发现小女孩不仅要照顾自己,每天回家还要照顾母亲,非常懂事。像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让她享受和‘孤儿’相同标准的资助。”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万向决定,提前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四个一万工程”(长期资助10000名孤儿成长,10000名特困生读书,10000名残疾儿童生活,10000名孤老养老),并率先在四川、甘肃、陕西和重庆四个灾区启动。
秘书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四个一万”工程全面实施,万向在慈善工程中的支出每年将达到1亿元。
讲述:
傅梅军们的幸福生活
傅梅军和他的新婚妻子。
2004年7月,当来自丽水的20岁的傅梅军独自拎着行囊,出现在萧山汽车站时,对于未来,他一阵迷惘。
直到有人上前来,轻轻拍拍他的肩膀:“你是小傅吗?我是万向集团派来接你的!”对方的笑容,让他悬着的心一下子踏实了。
还未满周岁,傅梅军的妈妈就去世了,16岁那年父亲也不幸离世,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傅梅军不得不中途辍学。万向获知了他的遭遇,从2001年起,将其纳入了“四个一百”工程资助范围,使他重返校园。
2004年,傅梅军高考失利,差6分落榜了。他给万向慈善办公室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到万向工作,鲁冠球同意让他来面试。通过一系列的体检、考核,最后傅梅军进入了万向机械公司,从事一线操作工作。这一期间,他刻苦钻研技术,进步很快,同时还通过了大专自学考试。
“我是万向人!”小傅一直以此为自豪,工作十分卖力,很快成为生产骨干。而出人意料的是,在万向大家庭里,小傅意外成了炙手可热的“女婿人选”。秘书处的同志透露:“前后有7户萧山本地人家,要他去做上门女婿。”
2007年,傅梅军结婚成家。眼下,妻子已经有孕在身,傅梅军沉浸在即将升级当爸爸的喜悦中。不少同事跟小傅打趣道,“你如今票子、妻子、房子、车子、孩子全都有了,可谓过上了‘五子登科’的幸福生活。”
当然,在成千上万的万向资助对象中,傅梅军也绝非唯一的幸运儿。
“单纯依靠经济资助,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我们的资助期望就是要让每位受资助的孩子真正的独立,真正的‘脱困’。”秘书处同志这样说。
感动:
在万向做慈善很快乐很满足
万向慈善基金会秘书处,就在万向集团总部一楼,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办公室。
但这里,却记录了万向每一笔善款的去处,为每一位受助对象建立了完整的个人档案。
秘书处除了每天回复大量的来信,包括感谢信、求助信之外,每个月他们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路上,实地走访受助者家庭,为各地的万向学校送助学金等等。每个星期,秘书处还要写一份详细汇报材料,向鲁冠球报告慈善工作情况。
记者去采访的当天,秘书处同志还在忙着联系车辆。第二天凌晨4点,他们得赶赴丽水龙泉的一所学校,当天上午9时会有一个助学金发放仪式。“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如果早一天走,又要耽误半天,还不如起个大早。”他们说。
秘书处同志告诉我们,鲁冠球每天要翻阅20多份报纸。去年4月,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泰顺县柳峰乡卓宅村有一个家庭,父亲摔伤瘫痪在床,妻子不堪贫寒折磨,离家出走,全家的重担落在只有11岁的女儿卓宇婷身上……
鲁冠球马上把秘书处负责人王建叫到自己办公室,要他去泰顺看望宇婷一家。他还用笔圈出报道中的一句话“宇婷的弟弟说,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吃过肉了”,嘱咐王建,去泰顺时一定“要带上几斤肉”。
在之后半个多月时间里,王建和同事颜来春三赴泰顺,详细了解宇婷一家的情况,并写成报告上报给鲁冠球。鲁冠球写了详细意见:“纳入我们‘四千’范畴……我们尽量做别人不做的小事”。
在万向的鼎力帮助下,宇婷一家人从此改变了命运,他们搬出摇摇欲坠的危房,住进了坚实漂亮的新房。鲁冠球还承诺,每年资助宇婷一家7600元生活费,不仅要帮助宇婷姐弟读完大学,还将为老人养老。
与此同时,王建也了解到,宇婷家所在的卓宅村还有一半的人家未通自来水,靠挑水过日子,万向集团又出资2万元,用于完成村里的自来水建设。
宇婷给鲁冠球写来了感谢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报答帮助过我们的人。”看了信,鲁冠球笑了,“其实,我只想让他们接受正常的社会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希望他们有感恩的负担。”
时不时,慈善基金会秘书处都会接到这样的“紧急任务”。因为,鲁冠球在平时看新闻时,一旦看到诸如小宇婷这样能触动他内心的故事,总会第一时间让他们去实地探访:情况是否属实?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慈善基金会的工作很累,很辛苦,但他们认定这是件“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为了落实“四个一万”工程,今年7月上旬,他们又走访了地震灾区之一的甘肃省30多户受助者家庭。
“汽车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行驶,尘土漫天飞扬,能见度比大雾天更差。走访第三天喜逢难得的下雨天,本来像玉米粉一样的黄土,又变成像拉面一样的泥泞和滑溜,烂泥不断灌进了鞋袜,一不小心就滑倒了。”基金会的同志至今还记得那份艰难,但万向给予他的使命,又让他充满着前行的力量。
基金会秘书处的负责人王建的家人基本都在美国定居,几年前连老伴也跟着出去了,他也可以领取美国“绿卡”,但他依然坚守在万向慈善办公室:“在万向做慈善,心里很快乐,也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