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翠柏路的杭州优恒网络有限公司。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4天了,在加拿大留学的林淼淼坐立难安。从10月8日开始,她就与杭州的家人失去了联系,原因是,她和家里人的主要联系方式——“UU Call”突然宣布暂停服务。
“UU Call”是国内一款网络电话软件,由杭州优恒网络有限公司于2004年推出,据公司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其注册用户已达3000万,存入客户端的预付金额达数亿元。
10月8日,公司发布声明称“域名争端导致停服”,但由于没说明具体原因和恢复时间。在官方网站关闭、客服电话不通、账户资金无故遭“冻结”的情况下,用户在互联网上发起“声讨”,更有人以“网络诈骗”向网络安全举报网站报警。
3000万用户
被“停机”
“UU Call”外观类似QQ等聊天软件,用户从电脑登录客户端后,便可在全球范围内拨打任意手机、座机,戴上耳麦便可与对方通话。
同时,因为是零月租、全球无漫游、拨打国际长途每分钟只需0.06元至0.3元,成为海外留学生、异地工作者的常用联系方式。
记者从百度贴吧等论坛上看到,用户们普遍反映,“‘UU Call’最后一次能正常使用是在10月7日晚上;10月8日,客户端突然无法使用,登录软件后,根本拨不出电话;包括话费充值、官方网页等,涉及‘uucall’域名的网站全都一并瘫痪,无法访问。”
由于事先根本没接到相关通知,用户们措手不及,大量预付话费被“冻结”在账户内,于是纷纷拨打客服电话要求公司给出解释。
就在当天,“UU Call”所属的杭州优恒网络有限公司通过客户端,向所有用户发出声明:“为了提升服务质量,电话系统进行升级,受其影响,‘UU Call’将暂停拨打手机、固话、小灵通的电话服务,同时所有网站服务也将暂停使用。”
昨天,公司又在客户端、贴吧等处发布声明:“因为‘UU Call’域名等相关原因,‘UU Call’暂时不能为各位提供服务,为此我们深表歉意,我们正在积极和相关部门联系,努力解决问题,尽快恢复服务。”
预付费问题未解决引发不满
“UU Call”因为通话费低,能使用支付宝等方式充值,还有话费包月等优势,成为许多身在异地他乡的年轻人的首选联系方式。
根据公司公布的数据,3000万用户至少带来上亿元的预付费,客户端瘫痪4天来,大笔资金一直被“冻结”,公司却迟迟未提出解决方法,用户账户既不能退款,也无法查询,引起用户们极大不满。
“对于预存的话费,客服只会说‘一定会解决’,叫我们耐心等待,但又说不出何时会有结果,用户只能静待通知。”林淼淼说。
事件发生后,新浪网展开“UUCall网络电话停服调查”,截至昨晚7点,已有8700多人参与投票。其中,80%以上用过“UU Call”,5500多人表示正在使用;预存话费低于100元的占55%,有4.4%的用户话费预存高于1000元。
在一些论坛,有用户发起了“晒剩余话费”的帖子,参与者众。有人深感庆幸,“幸好上次打完只剩五六块,我还打算早上充值哩!”也有人捶胸顿足:“都怪我贪便宜!话费买几百送几百,不知不觉充了1000多……”
公司表示争端问题仍在交涉
昨天,记者来到位于翠柏路的杭州优恒网络有限公司。据员工介绍,公司法人洪利富因国庆长假还在老家,仍有几十名员工在公司加班。
公司客服部表示,由于公司与其他单位在经营性网站域名方面存在争端,导致无法正常运营。一开始,公司全面升级了软件系统,但仍不能解决问题。目前,公司仍在与相关部门交涉。
对于用户们在网上的各种猜测,正在值班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李强表示,公司持有浙江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UU Call是合法业务,而且目前公司运转正常,根本不可能倒闭,“我们还在忙着招标呢。”李强说。
恐与触动传统通讯利益有关
停服事件发生后,互联网上已有诸多猜测。贴吧网友“emmenia”发帖“独家解秘”,称据业内人士透露,‘UU Call’被关停的直接原因是域名信息存在虚假,但背后却潜藏着网络电话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利益之争。
帖子称:“据知情人士透露,‘UU Call’网络电话被关停的直接原因是其域名信息存在虚假,‘uucall’的域名信息除注册者名称准确外,其他的信息,例如地址、电话均不实。按照规定,有关部门对其作出关停处理。但多数人认为,域名信息虚假只不过是个由头,‘UU Call’被关停实际上是触动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利益,也预示着中国网络电话市场将面临新一轮整顿。”
网络预付费用户权益难保障
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叶元春表示,网络电话的投诉和监管由浙江省通讯管理局负责,如果用户对公司做法持有相关异议,可直接向该部门投诉。
叶元春表示,如果该公司持有相关运营资格证,“UU Call”属于其合法业务,那么,当服务暂停时,应在合理时间内尽量告知用户何时恢复,对“合理时间”的界定以不损害用户的实际利益为准。
叶元春坦言,网络电话作为众多预付费业务的缩影,在国家未出台相关专门法规的情况下,预付费用户的权益更难得到保障。由于准入门槛低,不少行业打着各种旗号开展预付费业务,在用户充值后无故结业、携款逃跑,给消费者权益带来极大损害。
叶元春建议,用户在进行网络预付业务时,尽量根据实际使用充值小额资金,不要图方便,一次充大量资金,同时也要仔细考察相关公司的规模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