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办起厂,出了田,有班上;小饭店,大超市,做老板,数钱忙;新路通,水自流,下了山,盖洋楼…”这是松阳县望松乡农民在乡文化节台上朗诵的自编“三字经”。字字句句,都体现着望松乡践行科学发展观,走一条“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的城乡一体化之路给农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壮大乡域经济,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
每天上午八点左右,王村村的占金美夫妇就从家里出发到离家不远的松阳县云龙水泥制品厂上班,每个月可领取工资4000余元,如今的望松乡农民集天时、地利之便,近千名农民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纯农业的劳作,开始过上了朝八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这正得益于望松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5亿元,规模企业7个,并培育出第一个上亿元企业,工业的发展正改变着望松这一方土地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作业方式。
而农业作为望松经济的生力军,脉搏里正跳动着“产业化、规模化”的强音。以“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带动”为载体,实施科技富农,做大做强以茶产业和以正德和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和生猪养殖业,2009年全乡有茶叶加工企业32家,1—7月份产值达809万元,有生猪养殖场27个,存栏数3600余头,1—8月出栏生猪3000余头,实现产值300余万元。
随着工业的发展、外来人员的增多,出租房、小菜场、小饭店、美发店、小超市林立,即方便了群众的生活,又繁荣了望松的经济,如今的望松农民再也不用为了家里来了几个客人而发愁了,在家门口他们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改善民生事业,实现城乡保障一体化。
五年前,农民还为医疗费用担心,有了病要么拖着,要么自己找点草药应付了事,而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履盖,农民再也不用为治病没有钱而发愁了,从2004年开始实行新农医以来,望松乡农民充分感受到了新农医带来的实惠,到2008年参保率90.9%,享受医疗费用报销49.17万元;
2008年前,王村、石门、五都阳、草塔的二期工业园区的失地农民还在为今后的生活担忧,而如今他们的担忧已成为过去式,从2008年开始基本生活保障走入他们的家庭当中,1167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各种类型的基本生活保障,只要符合年龄(女55周岁、男60周岁)就可以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像王村村的杨唐生夫妇俩现在每人每月可领到278元的保障金,而他们只是500余名符合年龄的人当中的缩影。
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发展环境一体化。
2005年望松乡就率先完成康庄工程通村率、路面硬化率“双百目标”,而后,乡党委政府结合低产田改造、村庄整治等项目,开展乡、村环片路建设,形成了望松乡特有的“六纵一横一环二桥”的交通网络,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彻底成为历史。
2008年乡加大财政投入,建设“自来水”户户通工程,经过一年的改造建设,如今全乡群众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告别了肩挑背驮喝水难的时代。沿线每户村民只要上交200元,洁净、安全的自来水就能接通到家。用水方便后,农民生活变化翻天覆地,有买洗衣机的,有建与城里一样带淋浴、抽水马桶卫生间的,农民们感叹在乡里生活跟在城里一样了。
2008年砌坛村农民下山了,2009年他们住上了三层小洋房。望松乡唯一一个海拔近千米、未通公路的村终于告别高山之颠、迈步平原城郊、融入了现代文明,实现了砌坛村村民祖祖辈辈的下山脱贫梦。村庄整治、旧村改造,农民的居住环境更舒适、农村的面貌更漂亮了。乡民中流传起这样一段话:“路灯亮了,手电筒可以退休了;路面硬化了,下雨天走路不用愁了;抽水马桶进家了,不用捂着鼻子倒夜香了;垃圾集中处理了,垃圾乱扔现像不见了······”。
协调社会事业,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一体化。
五都阳村的腰鼓队、吴弄村的乐器队······经济宽裕起来的农民精神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农民也有了自己的文艺队伍。忙完了农活,就组织人员一起或吹、拉、弹、奏,可唱歌、跳舞,即丰富了精神生活,也减少了赌博等不当娱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省级教育强乡,望松乡党委政府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理念”,加强教育投入力度,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教学设施让望松乡的孩子们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连续几年在小升初考试中名列全县前位。
安定的环境是发展的保障,乡党委政府加强“平安望松”建设,从“硬件、软件”双入手,建立综治工作中心,成立综治队伍、治安巡逻队,完善巡逻制度、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确保了望松有一个和谐安定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