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县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的工作现实,把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来抓。积极引导地处基层一线的广大党员通过开展“三进三问”活动,即走进农村、走进农户、走进山区,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基层、问计于改革,全力破解农民“增收难、建房难、贷款难”三大农村发展难题。
进农村、问计于群众,破解农民“增收难”。长期以来,缙云农民“穷在山上,苦在路上”。据2007年底调查,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有2.15万户,4.25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0.63%。从缙云“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实际出发,2008年,县委、县政府认真组织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并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农民异地转移和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牛鼻子”来抓。2008年,全县共建成绿色无公害基地20.2万亩,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10个,绿色食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38个,认定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7个,涵盖了茶叶、畜牧、蔬菜、水果等主要产业,总面积达3.4万多亩。全县完成农民异地转移327户929人,其中整村搬迁214户567人。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各部门、乡镇切实加大了政府政策推动和帮扶服务的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培训提高,服务指导、整合资源、统筹城乡,扎实推进农民的创业就业工作,全县累计实现农民转移就业2.3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居民现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同比增长10.8%。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民已全部超过1500元或实行低保,消灭了绝对贫困。
进农户、问计于基层,破解农民“建房难”。据调查,我县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农村危旧房总数有3.5万多户。农村危旧房数量多,加上农民正常的建房审批渠道不通畅,农民“建房难”成了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今年以来,在借鉴学习莲都区和松阳等地经验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全面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部署,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实施意见》。《意见》强调,要重点破解农村危旧房改造中规划编制及落地难、建房用地调剂难、跨村建房难、建新拆旧难、农民合理分户难等“五大难题”。为了快速推进旧村改造,国土、建设部门对建房实行联审联批,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同时还大力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了审批提速50%以上。惠民政策掀起了村民的建房热,部门的“零距离”审批服务加快了村民的建房进度。到8月底,全县已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6756户,拆除危旧房建设占地面积56.16万平方米,新建房屋建筑占地面积59.27万平方米;启动旧村改造村37个;完成投资额3亿元。根据计划,到年底全县将完成11260户农村居民的危旧房改造(批建完成新房比例达到50%)任务,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4418户。
进山区、问计于改革,破解农民“贷款难”。刚性的抵押要求、繁琐的贷款手续和难以承受的高利率,一直是农民贷款难以逾越的门槛。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和创新力度,破解农民贷款难题,作为加快“三农”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之举来抓。2008年以来,我县全面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并于去年9月份组建了“三中心一机构”的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因地制宜推出了三种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林农小额循环贷款”、“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和“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担保贷款”,有效地破解了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和山区农民贷款无抵押物两大难题。“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青山变银行”。一项改革变活了我县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实现了资源到资本的巨大跨越。2007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356笔,金额1016万元,农户1356户。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缙云县委、县政府今年又一项重大工作,也是进一步完善信贷支农功能、拓宽农户融资渠道的战略举措。通过实施农村信用等级评价和农户授信工作,把完善资产评估、信用等级评定、授信额度评定“三联评”作为关键环节,把完善和推进联保贷款模式和“林权抵押”、“农房抵押”、“三联动”作为主要突破口,通过政府、银行、农户“三联手”形成破解农民贷款难的工作合力。到8月底,全县已有641个行政村开展了信用评定,已建成信用档案的农户累计达到7.54万户,已取得贷款的信用农户2.35万户,累计发放贷款余额278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