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从举手开始
陈雨佳透露:“现在想来,王校长是给了我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吧!这份自信我一直带到中学,每次遇到挑战和挫折时,我总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这种心理暗示是怎么起作用的?记者昨日来到拱宸桥小学一探究竟,在教室里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学校会在教室黑板上方张贴“团结”、“认真”之类的字样,可这里贴的是“举手”——“今天你举手了吗”、“成功从举手开始”……
该校老师解释,这叫“举手文化”,是校长王崧舟“新成功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因为学生的成功心态最初表现在课堂,而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恰是最佳表现方式,所以全校老师每天都在营造“举手”的文化氛围。“从孩子们进校开始,就向他们灌输:举手就好了,说错也没关系。”一位班主任告诉记者。陈雨佳说,当年她就是因此尝试举手,举着举着,习惯成自然了,发现发言也不是大不了的事,胆子就这么练大了。到了五年级,陈雨佳甚至直接找到校长王崧舟,索要墨宝。“校长的毛笔字写得很好,那时学校每周的‘成功之星’可以得到他的墨宝,我觉得我够格了,就去找校长。”陈雨佳又成功了。
回想起以前与校长的那次握手,她对王崧舟的魔力之手更深信不疑。
不止鼓励学生们踊跃举手,王崧舟还非常关注课堂上的鼓掌环节,要求孩子们适时给发言的同学鼓掌。他说:“鼓掌既表示一种欣赏,又能起到鼓励的作用,让发言的孩子有成功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得到他人肯定,课堂上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而掌声让他们变得自信。”
作业本上从不打“×”
放学后,王崧舟又开始在学生们的作业本上动“手脚”。“王校长是我读三年级那年来的,记得从那时起,我的作业本上就再也没出现过‘×’,连试卷上也没有。”陈雨佳回忆。
记者在教师办公室里拿起一叠语文试卷,随手一翻,除了“√”,就是“?”,果真没有一个“×”。莫非拱宸桥小学学生答题从不犯错?“当然不是。只不过王校长觉得‘×’代表否定,会对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所以统一用‘?’代替。”老师余文红告诉记者。
六年级小学生杨蔓一说:“感觉打‘×’就是被判死刑,没希望了。可每回看到‘?’,我会觉得还有希望,这道题可以再想想,说不定第二遍就能做出来。”其他同学也赞同杨蔓一的看法,认为看到“×”会让自信心受挫。
而她们的王校长却巧妙地变了个戏法,把“×”变成了“?”,不知不觉地保护了这些小家伙的自信心。
喜报培养出“口算小能手”
杨蔓一还向记者报料,除了使用问号,会“变魔术”的王校长还有一样道具——喜报,把她从害怕数学课的小女生,变成“口算小能手”,兼奥数班成员。
身为班长的杨蔓一这样描述6年前的自己:“一年级时做事比较拖沓,常常小组长都开始收作业了,我还有两三道题没写完,特别难为情,甚至有点自卑。尤其是数学课,我口算差,其他同学15道题都做好了,我才做了三分之一。”
每次面对慢吞吞的杨蔓一,老师的耐心超乎寻常:“你的作业越写越好了,要是速度能快一点就更好了!”而且王校长和各科老师还给她发喜报,其慷慨程度超乎记者想象。“一学期大概能收到十多张吧,有表扬语文成绩进步的,有夸我口算速度提高的……总之,各方面的表扬都有,让我找回了自信。”杨蔓一乐呵呵地说,“五年级那年,我竟然拿到了‘口算小能手’的喜报,当时激动极了。”
这个小家伙还悄悄告诉记者,每年收到的喜报当中,有一张是她自己写给自己的。“学校每年都有一次成功节,有美术、音乐、绘画、手工等各种比赛,王校长鼓励大家制作喜报,相互表扬。不过很多同学把这个当成鼓励自己的机会,制作好喜报会直接送给自己,表扬自己在成功节上获得奖项。”杨蔓一解释说。
可别小瞧这些喜报,杨蔓一和同学们都在上面花足了心思。制作出来的喜报一张比一张别致,有些居然还是立体的,按了个小弹簧,上面粘着个小人头,正是表扬对象的照片。王崧舟校长笑言:“我记不住每张喜报最后发给谁,但是我想保证全校孩子都能在成功方面得到肯定。无论是别人对他们的肯定,还是他们对自己的肯定。”
班长每人轮流做
在该校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班的班长人数和班级人数相等。“这叫值日班长制!也是校长提出来的,全校实行。”杨蔓一给记者答疑解惑,“全班同学每天轮流当班长,一学期下来,每位同学可以当两三回班长。”按杨蔓一这些小家伙的说法,轮到班里最会闯祸、搞恶作剧的男生当班长那天,班里纪律肯定特好,因为捣蛋鬼要注意班长的形象,会严于律己了,连写的值周班长日记也是最棒的,出乎全班同学意料。
当过班长的孩子果然不一样。刚巧昨天五年级语文测验作文考的是班长竞选演讲词,记者从一位语文老师那里拿来一叠竞选讲稿,每篇都激情洋溢,相信自己能当好班长,连“施政纲领”都是一套套的,连记者也自叹不如。
小学生也想当创业者
不仅想当班长,拱宸桥小学的孩子们还想成为创业者。每个班都有一个校园创业者俱乐部,每周的活动是收集废旧报纸、可乐瓶等,然后卖掉,收入充作班会费。每班都有一本创业账簿,全校每学期会进行一次评选。
“我女儿就是创业者俱乐部成员,现在收拾起废旧报纸比谁都积极,家里成了临时垃圾场。”学生张钰君的妈妈告诉记者,“我挺支持这个活动的,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也能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区里,看见不太熟的邻居喝完饮料,她也敢上前要空瓶子!”
王校长的魔力之手原来核心就是“赏识教育”嘛。正如他的学生陈雨佳所说,他所做的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与此同时,在全校营造出“成功”的氛围,为学生们制造无数获取成功的机会。陈雨佳们就是这样被悄悄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