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日资企业在无锡迅速增多和日本大企业最近实施技术人员提前退休的新情况,无锡市尝试与日本建立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和人才信息库,聘请日本离退休技术人员到无锡短期工作。
聘请境外技术人员到无锡“打短工”,薪水相对受聘者所在地工资及在无锡的外方经理、专家较低,但技术水平更加具体专业。
企业雇用境外务工者“物有所值”。无锡大饭店从总台到餐厅聘用日方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领班,使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服务素质更加符合国际标准。据了解,红豆、海澜等一批企业都在雇用境外专业技术人员中尝到了甜头。
再过两天,韩国的花卉种苗专家朴博士又要来杭州,给浙江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新兰花品种,提供栽培方面的技术支持。传化生物研发中心主任荣松说,每年来传化提供有偿技术指导的境外专家达30人次以上。
随着浙江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境外专家纷纷来浙江“打短工”。
请境外专家年开销百万元
传化生物的第一个“洋短工”出现在2006年。荣松介绍,当时传化生物和一个美国公司签订了一笔非洲菊的订单,但是收货的时候,美国客户发现传化生物培育的非洲菊合格率不高,他们表示可以派技术人员来传化生物指导,不收取费用,只要传化方面提供交通和食宿方面的费用。
几天的指导后,传化生物下一批非洲菊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外商非常满意,立马又和传化生物签下了100万元的新订单。传化生物也非常满意:只花了几万元的接待费用,直接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还带来了更大的订单。这样的合作方式让传化生物尝到了甜头。
荣松说,随后公司开始大量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境外专家开展合作,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台湾的专家近两年频频出现在杭州的传化生物总部以及云南的生产基地,每年超过30人次,传化生物为此每年支付的费用在100万元左右。
荣松说,韩国专家朴博士在韩国的年收入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现在公司不定期地找他来解决兰花方面的栽培问题,每年他至少来四次,每次在中国待一周时间左右,住五星级酒店,加上来回的机票,每次开销也不过1万元左右。
如果要招聘境外专家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其薪金费用不是浙江一般的民营企业可以承受的。杭州汉世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晓宇打了个比方:公司一年要卖掉几十万双袜子,才能消化掉一名日本技术工人的工资成本。
每年来浙江的洋短工超万人
据浙江省外国专家局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都有近3万人次境外专家来浙江,其中近半数为经济技术专家,以来自美日韩等国家的居多。这些专家主要是境外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他们来浙江主要是为了解决浙江企业某个技术难题或者指导新产品研发,所以大多是来去匆匆。
和请内地专家相比,请境外专家的好处显而易见。荣松说,境外专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可以直接提升内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并马上体现经济效益:去年,朴博士带来了新的兰花品种,春节期间一般兰花只能卖100元/盆,新品种卖到了260元/盆。
杭州汉世服饰有限公司有一个日本专家,每年不定期来杭州指导工作。潘晓宇说,日本专家在改善企业的生产线之外,还对公司在日本的销售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他熟悉日本顾客的喜好,在业界又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参与设计的产品,市场的接受程度很高。”
荣松认为,和内地专家大多在学校单纯搞技术不同的是,境外专家往往一头还连接着市场,2008年他们请了一个澳大利亚的专家一年里来四次,培训生产彩色马蹄莲的种植技术,当年就带来了400万株的新西兰订单。
请“洋短工”的效果这么好,那么代价是不是很高?省外国专家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境外经济技术专家的费用分很多种,有些是按照项目计算,有些按照时间来计算。像传化生物的彩色马蹄莲栽培技术,公司给美国专家的报酬是5000美元。浙江湖州一家毛纺企业,购买了整套意大利设备开发新产品,特地请来了一位意大利专家指导,开出的薪水是1000美元一小时。
“过渡人才”更适合企业
浙江省人才开发协会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洪文祥说,这种通过请境外的专家短期内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或者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并支付一定报酬的模式,近两年来在浙江流行起来,这一方面是浙江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深;另一方面,和国际金融危机下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技术员工面临薪酬降级甚至失业危机的情况有关。这些来中国内地做兼职、赚外快的“洋短工”,是某个特定阶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业内一般称为“过渡工程师”和“过渡经理”。
洪文祥介绍,目前浙江三类企业比较流行请“洋短工”:一类是长期投入开发新产品的企业,产业在境外比较发达,而内地比较缺乏专门人才,例如传化生物;一类是新开项目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还有一类是企业的应急需要,例如出现海外兼并或者被兼并的情况,就需要境外的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人才。
洪文祥认为,“洋短工”的就业模式,其实在境外很寻常。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的合作模式会越来越多,这其实也是就业模式上的一种变革——“只求所用,不求所有”。针对这些情况,不少中介机构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储存“洋短工”人才库,提供给有需要的企业。
(无锡日报)
记者 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