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5月7日讯这两天,居住在过渡房里的徐老伯,每天撕去一张日历掐指算着日子,一年多的时间,他们的新居“银凤晓月”社区已经结顶,眼看就能入住了。他说:“我以前住在两间陈旧、简陋的平房里,孩子找对象没有像样的婚房。这次我们分到了三套新房,不用发愁了。”
像徐老伯这样,镇海456个自然村的10万农民中,将有4万多住进新建的16个农村新型居住区,另外一部分则向规划保留的20个中心村集聚,最终形成36个农村新社区。
“镇海农房改建进展快与引入社会资本分不开。”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各地农房“两改”中一直存在资金缺口,以清水湖村为例,村级可用收入236万元,而建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投资起码上亿元。这无疑影响了农房改建进度。
镇海首创了“BT”模式改建农房,即选择资本雄厚的企业作为建设的投融资单位,建成后由政府分批回购房屋,加快农房改建进度。该区所有镇(街道)还成立了农房“两改”投资公司,多渠道融资。目前,该区已采用“BT”模式融资10多亿元,建设古塘丽景、银凤晓月、丰颐家园等3个农村新型居住区,其中前两个已建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可安置1万多村民,仅此3个项目可节约土地470余亩。
资金一步到位,农房改建和配套规划也能一步到位。由于资金短缺,以往农村改造通常只能先保证主体工程,给水、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不得不慢慢“上马”,造成“有新房无新村”的现象。现在,有了充足的资本,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的银凤晓月安置小区在规划初期就配上了雨污分流、双回路水电、电视电信、小区智能化等设施,周边还建成了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等公建项目。农民们都说:“现在的农村住房,跟城市小区一样美。”
农房“建后再买”给了投建单位更多压力,促使他们倾听民意。“我希望房子周边能引入大超市,这样买菜方便……”九龙湖镇河头村的村民在村民代表会议上提议。投建方代表一丝不苟地记下村民的意见。他们还将新开工建设的小区住宅户型等具体设计方案全部公示,征求村民的意见,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后才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