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这是一个时速达350公里的庞然大物,这是一组每天33对几乎每小时一对往返的密集型列车,这是一条千余公里的枢纽线。如此速度,如此密度,如此跨度,究竟是通过怎样的系统发号施令?
“你们的问题很专业”,武汉铁路局的工作人员比划着手势向我们解释,说了大约5分钟,不断跳出来一些抽象的技术词汇。
面对我们依旧迷茫的表情,铁路局的同志仿佛作出一个巨大的决定——“破个例,带你们去看一看”。我们由此走进了神秘的武广高铁控制中心。
显示屏上跳动的红色箭头就是“子弹头”
控制中心在武汉铁路局某一楼层的尽头,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是,这里并不是气派的独栋大楼,也没有整面墙大的显示屏,这是一个大约200平方的大房间,一尘不染的暗红色地板。整个空间被分割为近十个条块。每个条块有四五台电脑显示屏。
更低调的是,前面的条块还不是控制高铁的,而是控制武汉铁路局各普速列车运行的调度台,深入里面的三四个条块才是核心所在。
显示屏看起来非常枯燥,只有横向的几道弯曲线路,技术人员向我们解释,这就是高铁的轨道。
“那高铁呢?”技术人员指着线路上那一小段红色的箭头。箭头沿着线路缓慢跳动,原来这个小东西就是现实中最高时速可达395公里的“子弹头”。
一个控制中心,管着1068公里的武广线
高铁的控制系统与普通列车的控制系统有什么区别?
似乎仅仅是屏幕线条的疏密,从外观上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差异。
“调控方式有根本性的区别。”工作人员解释,列车的一条线路往往分为好多铁路段,普通列车的调度是随着列车的行进,由各属地铁路段调控,在段与段的交接处有技术人员衔接调度。
而高铁则是一站式调控。武广高铁的控制中心就在这里,调度指挥统一进行,全部命令都是在武汉发出。
具体到控制台则分为三个,高铁一、二、三,分别以汨罗、郴州西为节点。屏幕显示各段情况,很多节点还能抓取实际场景进行观测。
在具体调控手段上,高铁与传统铁路相比较有更多的前进技术,计算机控制也更为集成化,机器控制优先,人控为辅。
有意思的是,武广高铁的控制台旁边有两张小桌子。这里就座的技术人员来自于广州铁路局的相关部门。1068公里的武广线仅此一个控制中心,两方人员的合作就这样零距离完成了。
指令发出后,动车间自动保持14公里安全车距
表面的低调和简单是背后密集的高科技支撑。
在轨道交通的自动化控制中,为了高可靠性和一旦发生故障时的应急处理之需,通常会采用具有冗余的系统架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所谓冗余,即是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某一部件发生故障或损坏的时候,冗余配置的部件便会自动介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即是一个“备份”的意义,以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而武广高铁所应用的发明专利——“计算机冗余系统”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
正是基于以上的控制系统,武广高铁在32公里范围内互通信息数据,并自动保持14公里的安全车距,如果车距小于14公里,调度中心会给动车发出指令,后车便可自动根据与前车的距离来调整车速。
神秘班次:每天凌晨驶出的无人列车
除了高铁控制中心,确保高铁的正常运行,还有很多事要做。
目前,武广高铁每天有33对往返于武汉与广州之间,但是有一个班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一对高速列车分别在凌晨时分从武广两地相对出发,默默地把这1000多公里走上一遍。更奇怪的是,这辆列车上头没有一个乘客,每天如此。
王卫东今年41岁,他就是这趟无人列车的司机之一。
说“无人”其实不是太准确,确切的说法是不载乘客,因为这趟早起的列车为的是将每天的路况“排查”一遍。这是一趟测试车。
王卫东说,每天凌晨5点,测试车整装出发,载着十余位来自于铁路局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仪器。
这一路需要查看的东西有很多,轨道情况如何,双轨是否水平,电网情况、线路问题,列车上还有脱轨系数、空气动力学等专项监测,这些都关乎运营安全。
与此同时,广州方向也有一列高铁相对驶来,原本全程3小时的车程,两车相向检测,基本控制在2小时以内完成。
早上7点,第一班载客高铁出发了。
要当上高铁司机并不容易。
王卫东1993年大专毕业开始开火车,去年向他的职业制高点发起冲刺——他要开世界上最快的列车。选拔是艰难的。学历中专以上,身体好,业务能力强、反应速度快这些都是硬杠子。测试方式除了笔试做题,还要上仪器。
在强调反应速度时,记者有个疑问,高铁速度那么快,靠司机的反应能力还来得及吗?王卫东解释到:借助设备,高铁列车司机能“看”到前方32公里的情况,但是在每秒97米的速度下,司机的反应能力还是至关重要。
所有的测试都合格后,准司机们还被送到西南交大去进行培训,之后还有5万公里的实际操作。最后,通过鉴定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