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2日讯两年前的5月12日,山川抖动、大地战栗,8级大地震让数万个家庭瞬间破碎,也使万千房屋与道路化作断壁残垣……地震余波未息,神州大地已响起救援的集结号。
截至今年3月底,金华四个指挥部共实施援建项目43个、完工23个,在建20个,累计完成实物工作量1.5亿元。援建工作开展以来,除长期援建人员外,仅分批前往灾区的金华医疗队员、质检人员、测绘人员等专业人才已超过140人。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生者的脚步还在继续;在汶川地震两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逝者,记住那些坚强的人们,并继续前行。
支教:让灾区学校歌声绕耳
胡晓维,永康四中音乐老师。今年3月,她来到青川地震灾区骑马中心小学支教。
支教2个月后,胡晓维回了一趟永康。
5月10日傍晚,胡晓维带着两大箱行李回到青川县骑马中心小学,一箱是扇子,一箱是演出服、鞋帽等道具。这是胡晓维特意带给学生的礼品。因为“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她要排演两个节目,一个是开场舞蹈,一个是竖笛表演。为了使演出达到良好效果,临行前,她还特意让人在扇子上缝上黄绸条。
刚去支教时,胡晓维还有一些担心,怕和灾区的孩子沟通会有种种不顺畅,但她很快打消顾虑:当地孩子虽然物质匮乏,却纯真烂漫。每次去上课,一路上,几乎每个孩子碰见老师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一声声“老师好”,让她心里乐开了花。
虽然对当地孩子的音乐教育需要从零开始,但从一开始,胡晓维就融入新方式,低年级学生第一堂音乐课,胡晓维就让孩子边唱歌,边去表演场景,允许他们在教室内自由走动,因为第一首歌叫《郊游去》。
她还从学校仓库内找出尘封的电子琴,自己组装好,带到教室去。她带去的手提电脑中的各种音乐与资料,也在教学中发挥了作用。每次下课,一些低年级的孩子总会追着她问:“老师,下节音乐课还是你上吗?”眼中满是期盼。
当然,胡晓维尽量不触碰孩子们内心的一些敏感区域,唱到“妈妈”的主题,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以免勾起一些孩子的伤心回忆。
如果说到灾区支教的前两个星期,胡晓维对宿舍、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还有些不太适应的话,现在她却觉得这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极大丰富。
支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我刚接到一个电话,板桥乡上马小学有几个小孩子拉肚子,待会就要过去。”前天下午4时许,金华援川医疗队队长方明清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上马小学离他的住处有十几分钟的路程,他要跑步赶去。
他是今年3月25日到青川的,同行的还有金华市广福医院护士长黄惠娟,金华市中心医院医生郑庆媛。
医疗队的驻地在青川县板桥乡,主要任务是临床带教和业务培训,由于一些乡镇医院地处偏远,业务能力跟不上,所以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就需要他们给予业务上的指导。不过,为方便病人,他们主动下到当地卫生院、村居去。
上周六下午,医疗队坐车前往骑马乡卫生院,因为是雨天,一路泥泞,路又狭窄,车子在中途被一辆侧翻的大卡车阻挡了半个多小时。
支医工作量虽不是很大,但也很辛苦。4月3日的清晨5时许,天刚蒙蒙亮,黄惠娟就被当地卫生院的护士给叫醒了,原来一名76岁的老汉小便拉不出,需要插入导尿管,黄惠娟立马起床参与诊治。
当地的物质条件也很差,很多医生根本没有行医资格,一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当地老人,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看不懂,每次配药只能让医生画圈,画一个圈代表一次吃一粒药。
这个月中旬,金华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到青川,将与当地4个乡镇卫生院负责人签订一项培训合同。当地每年可派一批医生到金华来,在金华市中心医院、金华市中医院等免费接受培训,学成过硬的技术后再回去。
在青川支医,医疗队最大的愿望是在他们离开时,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北川女子义乌扎根:地震后两次回家给我印象大不同
对于北川县桃龙藏族羌族自治乡的女子陈英来说,她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她家16口人都在义乌谋生创业,如今她和丈夫开了一家1000多平方米的腰带厂,收益可观,她还买了一辆别克商务车。
空余时间喜欢上网、颇有文采的陈英常常会将感想发表在QQ空间内。昨天,她向记者谈起了她两次回北川老家的不同印象:
地震中,我家在四川安县的房子倒塌,我的一个表舅和他6岁的儿子不幸去世。地震后我第一次回家是2008年腊月,当时一路上看到到处在建房子,但倒塌的房子更显眼,大部分人仍住活动板房。
亲朋姑嫂见了面,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对未来生活的疑虑,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因为灾区还时有余震,断水断电经常发生,通讯、交通也不是很便利,所以悲伤氛围弥漫。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悲伤逐渐平淡,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希望。今年1月我再次回老家,路过北川老县城时,虽然地震“遗址”仍保留了残垣断壁,但道路两边一排排的新房矗立;回到家,大家脸上有了更多的笑脸,话题也轻松起来,谈论更多的是入住新房、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为要忙生意,春节后,我们又得匆匆赶回义乌,但几乎每周都会跟父母通电话,问问他们的近况。
陈英说,现在她也很喜欢在义乌的生活,自从2000年与丈夫来到义乌后,他们就没有长时间离开过这里,如今丈夫兄妹、婆婆等,一家16口人都在义乌谋生创业。她那可爱的小女儿正上幼儿园,儿子则今年升初中,一家人其乐融融,她也是每天下午就从工厂返家,照顾两个孩子。
“在义乌生活挺好,但心中始终在祝福灾区的乡亲们。”陈英说。(浙中新报 记者 钱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