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7日讯 据《今日早报》报道他们可能不能上网、不能看电视,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吃肯德基、玩电子游戏,但他们的智慧绝不会因为身处闭塞的山区而输给城里的“小皇帝”们。昨天,满载全体早报读者心意的3000册图书运抵青田万阜乡中心学校,一个全新的今日早报爱心图书馆在雨雾缭绕的青山绿水间安了家。
“杭州的叔叔阿姨给我们送书来啦!”昨天上午,经过两个半小时翻山越岭,我们的爱心车队驶达万阜乡中心学校。车队驶入学校操场,孩子们蜂拥而上,个个咧着嘴笑。
“听说你们要送书上山,孩子们可高兴了。今天是周日,学校不上课,但是家住附近的孩子们还是早早地赶到学校,等着你们送来的书。”刘利军校长告诉记者,自从今年1月早报发起倡议为学校搭建爱心图书馆以来,他和学校的孩子们一样,也一直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去年我们只借过一次课外书。”五年级的朱淑凤悄悄告诉记者。在这个小女孩眼里,因为学校的图书太少,适合小学生看的图书更少,所以平时他们很难读到更多的课外书。学校仅有的几十本图书,由每个班级的同学写明自己爱看的类型,再由班长统一向学校借阅。但这样的机会也非常少,基本上每学期也只能轮到一次。“我喜欢看童话,《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我都爱看,但我们只有一本《安徒生童话》,每次轮到我们班借书我都想借它来看。”朱淑凤说。
在孩子们的簇拥中,我们和同行的读者一起,将社会各界捐赠的3000多册图书搬进一间简陋的教室——这就是他们的图书室,如今已成为凝聚上百万读者关爱的今日早报爱心图书馆。图书馆虽然简陋,但书架却陈列整齐。记者随手翻了翻放在书架上的书,发现有不少是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老书,这些书籍显然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阅读。早报募集的3000多册图书,将极大丰富原先的藏书。万阜乡党委书记季焕平告诉记者,青田县有关部门已为万阜乡中心学校拨款5万元,全部用于购买图书,目前这批图书也已运抵该校,这些山里娃有眼福了。
兑现4个月前的约定
我们筹了3000本书
去年12月23日,《寒风穿过冰冷的教室夏利东的鞋没有底》大型青田万阜乡助学活动首次见诸报端。今年1月4日,作为“早报十年”的主题活动之一,满载众多读者爱心的第一批物资运往青田——314份包含各种学习用品及手套、围巾等御寒物品的新年礼物,经过一整天的山路爬行终于抵达大山深处的青田万阜乡。
1月27日,为了赶在放寒假前把羽绒衣、棉被以及咸鸭蛋、火腿肠等年货送到每个孩子手上,早报再次启程,并于第二天到达万阜乡。看到孩子们穿着崭新的羽绒服,挂着纯真的笑容捧着年货回家时,我们约定:下次再来时,要给他们送一大车书,并且跟他们一起扩建原有的图书室。农历春节之前,我们发起了筹建今日早报爱心图书馆的倡议,得到了众多早报读者的支持和响应。各种图书从四面八方寄来,两家出版社慷慨赠予数百册最新书籍,向万阜乡中心学校捐献爱心图书的活动数次在杭州中小学的主题班会上进行。
两周前,我们开始征集前往青田万阜乡的爱心车队。考虑到山路行驶等不安全因素,最终我们挑选了李建平、张钟良两位驾驶经验丰富的SUV车主,以及不久前刚从内蒙古自驾回来的朱军同行。爱心车队于前天中午从杭州出发,当晚夜宿青田;昨天上午赶赴青田万阜乡,回到杭州已是傍晚时分。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除了司机,同行的每位成员都饱受晕车之苦,然而这一切在我们抵达万阜乡、见到孩子们的可爱笑容后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编辑感言
平凡的奢望
没有彩虹,也没有牛和犁,但他们都有一把斧头攥在手里。
一支铅笔用一个学期的农家小女孩、鞋子没有底却倔强地说“不冷”的贫困生夏利东,每周忍受两小时颠簸车程、吐得“肝胆相照”的助教老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故事,在刚过去的那个寒冷冬天,润湿了无数早报读者的眼睛。
青田县,绵延不绝的青山孕育着薄薄雨雾,随处可见的细流、瀑布汇入清澈如镜的瓯江水,如织美景赤诚地扑入眼帘,我们却因为强烈的晕车而无福消受。那是一条从青田县城蜿蜒进深山的单车道——世外桃源般的青山流水连接着数以千计的大、小急转弯,好比余光中笔下的思念,我们在这头,孩子在那头。
顺着这条万阜乡通达外界的唯一通道,因为晕车引起的“翻江倒海”,在见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那一瞬间消失殆尽。恍然大悟间,你会明白,几本闲置书架上的课外书,一包零食,甚至几支扔在抽屉角落的圆珠笔,对这些山里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会忽生感触,从杭州到青田,从青田到万阜乡,穿山越岭的思念,无从斩断。
当学校的老师们抓住我们的手,喃喃说道:“我们这里的孩子太闭塞了”,我们不住地懊恼前期确定的行程太赶。当随行读者把带来的一大包点心分给孩子们,我们不禁感慨,自己能为孩子们做的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去年年底至今,我们和早报读者先后为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庄输送了文具、衣物、棉被、营养食品、羽绒衣、体育用品等,然而我们真正陪伴他们、了解他们、给他们讲故事、陪他们做游戏的时间却太少太少。我们自以为牺牲了休息时间,一趟趟地跑长途送这送那,却不曾真正了解山里的孩子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3户读者家庭是我们这次自驾送书的主力军,他们不计回报地担当着搬运工的角色。与妻儿同行的李建平淡淡地说:我们什么也没做,这些书也不是我们捐的,其实我们就是想来看看这些孩子们……
我们在做的,和同情无关,和尊重有关。没有KFC,没有游乐场,没有撒娇、红包、游戏机,这里的孩子有的只是洗衣、打水、除草、插秧、打稻谷、挑粪桶,坚强和志气宛若与生俱来的血脉,没有唱诗班一样的美好童年,弱小的身躯依旧巍亮无边。
我们在做的,只是希望,小女孩能不再攥紧铅笔头,把志气刻画于本子;天寒地冻时,赤脚的夏利东不再一次次滑倒在山间小路——我们甚至简单或者说天真地在想:让每周把一只咸鸭蛋当营养餐的孩子们天天有蛋吃!
这些是我们和孩子最平凡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