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8日讯“找不到工作发愁,选择多了,不知道选哪个,也发愁。”眼下正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季,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吕杰平来说,却有一场幸福的烦恼。
我的求职路
比学长顺当
去年学长求职时,紧锁的眉头,给吕杰平留下了太深的印象。“那时候大家都说工作不好找,所以我在大三的时候就开始四处出击找工作了。”从那时起,小吕就经常逛逛各大招聘网站,查看相关用人需求、岗位信息,“那阵子大家都觉得压力大,生怕一年后毕业就成了失业人员。”
一年时间悄然过去,真正轮到自己求职了,吕杰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制作了一份比较正式的个人简历,挂到浙江省人才网上。
没想到的是,自己还来不及确定目标,就有企业在茫茫人才库中锁定了她。挂出简历后两天,吕杰平接到数十个电话,超过20家企业邀请吕杰平前去面试。
吕杰平告诉记者,身边很多同学都已经找好了工作,而且很多都不是专业对口的岗位,“好多单位来招人,只要求勤劳能干,对于专业也没有太高的要求。”
一个月前,几经挑选,吕杰平选择进入杭州一家著名卖场的策划部门工作。但她说自己的工作还不算定,她还在观望,工作随时会变动,决定她选择跳槽的主导因素还是薪水问题。“我是绍兴人,留在杭州工作,要租房吃饭,薪水总不能太低吧。现在公司见习期的薪水是1000元,就算转正加上五金也不足2000元。”
吕杰平说,自己是个要强的女孩,毕业后不想再靠父母,她给未来的生活成本算了一笔账,要实现不啃老的目标,自己一个月的薪水应该在2000元~2500元,“这样才能在杭州生活下来。”吕杰平告诉记者,最近又有一家台资企业和一家医药公司向她抛出了橄榄枝,究竟选择去何处,她还在斟酌。
月薪低于预期,拿着录用书挑挑拣拣
吕杰平这样的情况,几乎成了今年大学应届生求职的缩影。随着经济形势回暖,一方面企业的用人需求激增,而另一面却是学生就业心态的悄然变化。
记者在杭多所高校调查后发现,虽然今年的招聘岗位比去年同期猛增了四五成,但出人意料的是,截止本月的就业率与去年同期比较,基本持平。
为何就业机会和就业率不成正比?浙江大学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陈谷纲一语道破天机:“其实很多学生现在手里有两个以上的offer(录用意向书),这些学生到现在都还没确定去哪个单位工作。还有不少同学不急于签约,还在等待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更好的岗位。这不像去年,很多同学受经济环境不景气影响,一拿到意向书就决定去了。”
而对于那些拿到多个offer的毕业生来说,迟迟不签约也并非完全是因为挑花眼了,不少毕业生向记者反映,offer虽多但令他们满意的并不多。(沈蒙和)
“民工工资都涨了,我们不能落后”
“民工工资都涨了,我们也不能落后。”吕杰平说。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今年大学生对工资起薪的期望值也明显增加,从去年的平均1200元提高到了2000元左右。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就业的成本增长,大学生的薪水预期也自然提高,二是近来的民工荒可能对大学生心理造成影响,义乌劳动市场打出2、3千月薪招聘技工的告示,这样的信息会让大学生改变之前的心理预期,而政府开始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也让大学生觉得薪水上涨理所应当。(袁春宇)
一心留杭的,现在想着回乡就业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曾针对2010届200名应届毕业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近半数的学生表示愿意回老家就业,而愿意回乡就业的女生比例则更高。有62%的受访女生决定回老家就业。岗位选择上,银行、公务员、事业单位是这些大学毕业生的首选。
同样,在浙大,毕业后选择去国防军工等地处外省企业的学生,近年来成倍增加。这些企业虽然薪水并不一定有多高,但对毕业生来说,最吸引他们的还是将来广阔的发展平台。
据省人才交流中心的统计,2007年到2009年,大部分在杭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希望能留在杭州工作,而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杭州部分高校招就处也表示,近年来,愿意回乡就业的外地学生数正在逐年增加。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06财管1班的王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温州人,离毕业还有半年的她已经下定决心回家乡工作。“与其在杭州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不如回家找份舒服稳定的工作,我可不想像《蜗居》里的海萍一样过着为了一块钱和丈夫争得面红耳赤的生活。”
06财政班陈嫣在台州找好了实习单位,实习工资和杭州差不多,留下的可能性也很大。她决定回乡就业就是考虑到杭州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 本报记者袁春宇沈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