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除夕,属于华老的《钱江晚报》版面
讲述人:江坪原《浙江日报》总编辑、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关键词:忘年交 他是我一辈子的朋友
10多天前,我就接到了华老家人的电话,华老的身体每况愈下,这让与他交往了数十载的我很担心。
20多年了,他是我的忘年交,也是我的人生引路人。他的作品、人品、思想品格,我一辈子都在学。
1984年,华君武给浙江日报社投稿,接到稿子后的我觉得特别有东西想说,便大胆地配上了文字,华君武看后连声叫好,觉得经这一配,漫画的内涵更深刻了。一来一去,我们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从那以后,华老为《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陆陆续续创作了300多幅漫画,每幅作品照例由我配上短文刊登。在华老给《浙江日报》、《钱江晚报》创作的漫画中,《林和靖寻子》、《人鸟之间》、《踏雪孤山寻梅图》、《西湖风景美,龙井变了味》、《施教头会见杭铁头》……这些都是以杭州为创作背景的,一笔一划都饱蘸深情。
华老不仅对浙江有感情,对浙江的经济也很关心。上世纪80年代,《钱江晚报》最先刊登了华君武的一幅漫画《黄岩橘子哭了》:驰名中外的黄岩蜜橘,由于在全国优质农产品展评会上评比落选,正在向隅哭泣。此画一出,深深震撼了橘乡……画作被转交到黄岩县委,“不重振雄风,誓不罢休”,黄岩人给自己下了“军令状”……过了一阵子,《钱江晚报》上又登出了华君武的另一幅漫画《黄岩橘子笑了》:重振辉煌的黄岩蜜橘露出了笑颜。
可以说,很多华老作品都首发在《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上,他与浙江日报社的交情很深厚。
华老真的应该在杭州留下些东西。去年,我写了一封信给杭州市政府,提议在杭州建一个“华君武漫画纪念墙”,建议得到了充分重视,杭州市政府选址三处,最后决定在西湖边的唐云艺术馆边竖起一堵“华君武漫画纪念墙”,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漫画家。
根据设想,纪念墙中间将是华君武的雕像,目前雕塑已完成初稿,两边的墙上共刻有12幅华君武的漫画,一边的6幅是与杭州有关的漫画;另一边的6幅是华老的代表作。
接下去,我就要为这事忙开了。
采访/本报记者王婷
讲述人:赵力行资深编辑、原《钱江晚报》副总编
关键词:德润身仁者寿 大家风范,平易近人
十多年前,还在《浙江日报》夜编部工作的时候,江坪总编不时会递给我一纸画稿,说:“华君武先生又给我们漫画了。”同仁争看画稿,果然是漫坛老帅大手笔,讽刺辛辣,构图简洁,风格独特。虽然其时华老已经年逾八十了,但仍笔墨遒劲,力透纸背。有时画意未尽,他干脆在画稿上用那独特的“华体”,洋洋洒洒地写下一段文字,真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接读画稿,在庆幸报纸版面得以增色的同时,也钦佩他老人家身体和精神的健旺。
这样过了几年,一段时间,却很少见华老赐稿了。问江总,才得知老先生自叹年岁大跑不动,远离了基层,漫画的素材缺失,无法经常创作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迈的华老心中总是牵挂着漫画,有一阵子,甚至希望我们寄一些生活中适合漫画的文字资料给他,老人家想用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基层和百姓火热的生活,触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说百姓想说的话,华君武的漫画历久弥新,几十年来深得民众喜爱,不是没有缘故的。
华君武晚年经常到杭州小住。我第一次看见华老,就是在我们报社的大院里。那天清晨,华老和他夫人相携,在大楼前走过。我猜测他们昨晚一定是下榻在报社那简易的招待所里,趁此刻车少人静,到河边悄悄地散步。一个1938年就去了延安的老革命,一位名满天下的老画家,却像一位邻家老伯那样的平易随和。所谓大家风范,我想就应该是这样的吧。
和华老面晤座谈,是在几年之后。其时我在供职的《钱江晚报》,正尝试着自绘新闻漫画,听说华老到了杭州,即和熟悉华老的同事相约,前去探望他老人家。那天华老的兴致很好,和我们聊早年在杭州生活的往事,讲他在孤山俞楼那边,亲眼看到湖对岸雷峰塔的倒掉。
我观华老,虽年已耄耋,但脸庞饱满,思维清晰,仪态雍容,谆谆有君子风。后来得遇漫画界前辈方成老师,说起华老,他拇指一翘,连声赞叹:“想当年,华君武可是我们人民日报公认的美男子!”
我想,万事有因,华老之仪态,华老之高寿,应该都是由来有自的。所谓“德润身”,所谓“仁者寿”,于华老,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讲述人:徐澜《钱江晚报》编委
关键词:帅老头 华老和钱报结缘20年
“我是杭州人,1915年出生于杭州祖庙巷。我从小就喜欢坐在大门口画门前走过的人物,卖菜的小贩、甚至是挑木桶收买小便的人……我上中学时画的第一幅漫画作品发表在杭州省立第一中学(现在的杭高)……”
我认识华君武17年,这是华老和我聊天时经常说的杭普话,他有浓重的杭州情结。
1993年春天,经时任《浙江日报》总编江坪的引见,作为《钱江晚报》晚潮副刊编辑的我,到北京三里河华老家约稿。那是我第一次见华老。第一印象是:华老真帅,虽然他已经80岁了,但挺拔的个子,雪白的华发,斯文的眼镜,坐在一旁的师母个子小小的,脸白皙细腻,特别小鸟依人。在今后的接触中我了解到,师母的确是华老的精神支柱。
华老在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为钱报作画,在每年过农历新年前一天,为浙江读者漫画十二生肖,并由江坪老总亲自配文。我是那位给华老开稿费的年轻小后生(女)。
除了生肖漫画,华老也给《钱江晚报》画过不少“讽刺与幽默”,因为他和《浙江日报》有特殊的情缘,他总是悄悄跟我说:“江老总也是我的老总,总是催稿催得急,但画漫画急不得啊。”
华老说:“画漫画是要懂得一点社会、懂得一点人生的,如果没有人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的积累,我就难为无米之炊。特别是给家乡画漫画,一定要有当地特色。”
那时是1995年,我跟华老约法三章,我提供他一些社会热点新闻,给他发3号字体大的传真,再和他电话沟通,看看有无适合入画的素材。
我们还真投缘,他先后构思了30多幅,发表在《钱江晚报》副刊上,有几幅还上了头版呢。有几次,我还老实不客气地向他指出配文上的错别字,华老不以为忤,只要是对的,很乐意就改了。
最后一次整版4幅漫画是在2005年鸡年的除夕,依然是江坪老总配文字,用的是上世纪60年代华老的漫画(2005年后华老基本搁笔了),如《闻鸡起舞》,画的是有些爱睡懒觉的人,听到鸡鸣也舞了起来——拿起枕头驱赶雄鸡;还有一幅是《鹤立嫉(鸡)群》,真正的鹤被同化,变成了鸡。可谓旧作出新意。
2006年秋末,《钱江晚报》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20周年报庆。承接下报社让我请华老题词的任务,我两次去汪庄探望,华老就说:“要我写字,画漫画?我不是早和你说过我退伍了么。”我心中一凛,他心里清楚着呢。想了片刻,他还是写下了题辞:“我和钱江晚报结缘20年,钱江晚报二十岁,祝贺她长命百岁,越办越好。”
讲述人:曹大春原《浙江日报》总编办接待科科长
关键词:臭豆腐、咸鱼鲞 只要有他在,现场气氛一定很好
我第一次见到华老是1994年10月份。时任《浙江日报》总编办接待科科长的我全程陪同。
17岁就离开杭州的华老心心念念想着臭豆腐、霉苋菜梗,还有宁波咸鱼鲞。回来的当天傍晚,浙报的小车班司机带着他在街上到处找臭豆腐,最后晚上六点多在武林门的一家小店里解了馋。他最喜欢吃的还是肉饼蒸鲞,再喝点绍兴黄酒,他就很满意了。
第一次跟他碰面之前,我还很忐忑。这样著名的漫画家,万一接待不好怎么办?但我发现他很平易近人,没摆什么架子。为了照顾他,我和他同住一个房间。他夜间上厕所或者早晨起床的时候都轻手轻脚的。开灯时,还很小心地按着开关,就怕吵到我。看到我醒了,就一脸不好意思地跟我道歉。
华老说话很幽默,只要有他在,现场气氛一定很好。因为晚年腿脚不便,华老都是坐轮椅出门,他每次跟人开玩笑说:押送出境咯!说完,就自顾自哈哈大笑起来。还有一次他给我夫人寄邮封时,弄错了姓氏,把“罗”写成了“茅”字。不久以后,华老就寄来道歉信,信里这么调侃:“老兔(华老生肖属兔)八十五,头脑不清楚,错把茅当罗,应该打屁股,重新写邮封,请你原谅我。”
采访/本报记者屠悦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