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2007年。吴冠中刻意将画面部分面积任长城尽情奔驰。
《忆杭州》,1994年。吴冠中携老伴游杭州,登上六和塔,画下他心爱的杭州。
《野草》,2008年。吴冠中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人物——鲁迅留下了精彩批注:“生于野草,斗争于野草,葬生于野草。”
题图《双燕》是吴冠中自视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大师离去,留给生者的除了无尽的缅怀,还有重新认识已逝者的机会。在这种集体缅怀的过程中,逝者仿佛重生。吴冠中是谁?也许直到今天,很多普通百姓还只知其名,不知其人。也许在听完了各方名家的追思和赞誉之后,人们心中的形象依然不那么鲜活。那么,就让吴冠中自己来吐露心声。他的画由心生,文如其人,才华和哲思,谦逊和尖锐,倔强和无私,全都跃然纸上。而昨天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吴冠中深情追忆和解读。
一个融通中西的画家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我的画一是求美感,二是求意境,有了这二者我才动笔画。
——吴冠中
解读:融通中西的画家很多,但吴冠中才是真正的高峰。他比林风眠走得更深,有更多创造性。他的中国水墨画力求创新,油画力求民族特色,在这两个方向上都走得很远,但核心处又秉持着中国人特有的诗意,这才是他“融通中西”的真正意义。
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
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
——吴冠中
解读:在故宫为吴冠中举办的一次展览中,我看到一幅书法作品,这个作品后面有一段故事。1948年吴冠中去法国留学前参加了考试,在考试中写了两篇文章。后来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临行前,他向陈之佛辞行,陈之佛说:“我就是那场考试的考官,当时有一个学生写的作品让我非常震动,我把它抄下来了。”当他拿出抄写下来的文章时才发现,这就是吴冠中写的。
一个思辨的哲学家
艺术创造要像风筝不断线。
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吴冠中
解读:他能在错综复杂的现象后面把握根源性的东西,揭示原因。他曾经有很多很生动的思想:他认为艺术创造可以飞得很远,但无论多远都要和真正的生活有联系,同时要把这种联系变成一种大家可以感知的意象。他很重视这种“象”,他认为这个象是根本,是让艺术远去的风筝不会脱离我们的线。象没有了,线就断了。例如他画过很多乡村田园,让画家们惊叹:这是在哪里写生的?其实那是他心中的田园之“象”。这次他捐赠给浙江的画作中,有一幅《猫》,那对绿色的眼睛栩栩如生,我认为是他晚期作品中的杰作,那也是他心中的猫之“象”。
一个慷慨无私的奉献者
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我的房子、钱你们可以分掉,但我的作品属于人民。
——吴冠中
解读:吴冠中捐出的作品数以千百计。他在得知浙江美术馆成立以后,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表示要捐画,他完全把母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去年年底,他捐赠给浙江60多幅作品。
艺术的吴冠中
融通中西,思想隼锐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杆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吴先生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他力求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着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
吴冠中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重要的画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若干个历史时代中,为推动中国美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他在学术界提出了若干个问题。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绘画形式美的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提出“笔墨等于零”(意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等等。这些都对美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当时他的这些观点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呈现出他的价值和意义。
艺术市场上的吴冠中
广受追捧屡创奇迹
吴冠中的画作是中国艺术市场的奇迹。
1987年,“吴冠中回顾展”在香港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40分钟内即售罄。
今年6月,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最高价。而他1974年创作的《交河故城》,也曾拍出4070万元人民币。曾有人统计,吴冠中作品的总成交额达到17.8亿元,在中国古今所有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