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3日讯《东海的“鱼子鱼孙”在“呼救”》后续报道
一位三代捕鱼的老渔民回忆20年前的捕鱼场景,很幸福
他说:现在,已经捕不到多少鱼了……记者调查发现——
污染是渔业资源减少的又一“杀手”
在椒江北岸,有一个叫柏加沙的小渔村,临水而居,那里的人们世代以捕鱼为生。昨日,记者赶赴该村进行采访,惊奇地发现,村庄里的主要男壮劳力基本上已外出打工,塘坝边还有几艘渔船搁浅,但大部分渔船已经被拆卸。
一位三代捕鱼的老渔民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村庄已经基本上不靠捕鱼为业了,因为从5年前开始,江里就不太能捕到鱼了,即使有,也是很少,只够当家里下酒菜,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椒江水系两岸的渔村多数已经没落,渔民们抱怨捕不到鱼的背后,其实是台州近海海域污染的一个现实问题。
听老渔民讲那过去的事
记者了解到,柏加沙紧紧靠着椒江水系,位于台州湾入海处,原本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渔业资源越来越少,渔民们捕不到鱼,已经纷纷外出打工。
这位三代捕鱼的老渔民叫郭祥发,今年60多岁,从他父亲那一代开始,就一直从事捕鱼行业,“捕了一辈子鱼,到现在却捕不到鱼了”。郭师傅说,他原本将儿子也培养成了一个不错的渔民,可是现在儿子却改行当了厨师。
“20年前,这江里的东西可多了,一网下去,能捞个百八十斤的。”郭师傅回忆,那时候,渔业品种也多,最多的是梭子蟹、带鱼、墨鱼等,都是从台州湾上游过来的,有时候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捕到野生黄鱼。
出海归来,郭师傅会将几大箩筐的海鲜用扁担挑上岸,在路上遇见亲戚就会分点各类海鲜给大家。“那时候,只要出海回来,饭桌上的菜就会改善,红烧鲳鱼、清蒸梭子蟹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海鲜,感觉真幸福。带鱼数量多,通常拿来腌制。剩下的全都拿到市场上去卖。”郭师傅说,鱼汛一来,老老少少都会下海捕鱼,鱼汛一过,大家出海回来时,整座村庄会弥漫着一股海鲜味。
“前些年,为了防台,渔村沿岸筑起了塘坝,我们也很少出海打鱼了,因为已经捕不到什么像样的海鲜,数量也少了。”郭师傅说,很多年轻的渔民改行出门打工,年纪大的渔民就干脆靠种地为生。
台州近海海域环境堪忧
走出柏加沙村,记者沿着塘坝一路北上,沿途经过了不少类似的小渔村,其中的情况和柏加沙村差不多。正在塘坝北面耕地的农民周福宝告诉记者,他来自上洋村,也是从渔民改行当了农民。
“这一带20多年前是没有化工企业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化工厂多了起来。”周师傅说,还有些村民干脆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厂房,制作服饰或手工艺品。有些生产剩余的垃圾就会被堆到塘坝沿岸。
顺着周师傅手指的方向,记者注意到不远处堆了很多村民们的生活垃圾,更多的是那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垃圾多的时候,会被堆到江边,潮水一来,这些垃圾就会被冲到江里去,漂浮在江面上。”周师傅说。
九三学社台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原台州海洋与渔业局执法支队支队长、高级工程师林咸熙介绍,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以及长期以来对渔业资源的持续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了海洋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域生态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记者从环保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台州市近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堪忧。记者在2005年台州市海域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上发现这样的陈述:2005年台州市近海海域海水污染程度仍相当严重,中毒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860平方公里和1800平方公里。
而2006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上是这样陈述的:台州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水质不容乐观,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分别是770平方公里和2200平方公里,它们分别占全市近岸海域面积的15%和43%。严重污染海域分布在三门湾、台州湾等沿岸人口集中、工农业相对发达地区的沿海海域。椒江化工区排污口及其附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仍令人担忧,海洋污损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然较大。
而从2007年的数据看,主要是轻度污染占了大头,达到1280平方公里,较之2005年的980平方公里和2006年的950平方公里,分别多出了300平方公里、320平方公里。2007年以后的数据,记者没有在相关资料中找到。
“围海造田,要在动态中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
围海造田是一个国际社会常见的解决土地瓶颈问题的手段。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台州市围海造田的速度在加快,海洋面积不断在缩小,这也是导致鱼虾蟹生存环境堪忧的原因之一。
“围海造田多数是政府工程,虽然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但不得不考虑的是,这样大面积围海造田会导致我们的公海面积不断缩小,这对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向海洋要地’很多时候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台州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一位负责人说,如果过度开发,不科学地进行围海造田,将会对海洋资源造成严重破坏,鱼虾蟹等海洋渔业资源总有一天会绝迹。
台州学院一位教授说,发展和保护是两难问题。如果损失一部分环境,能创造巨大效益,这固然是可取的。但物种保护就成了一个问题了。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要在动态中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平衡。同时,相关的政府部门还必须用正确的政策引导开发行为。
据《台州商报》 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