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曙区段塘街道下辖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9个社区(居委会),属典型的中心城区近郊街道。目前街道辖区外来人口居住人数近3万人,约占街道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外来人口的迅猛增多,在给街道经济建设增添活力的同时,也给街道加强社会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为此,街道结合实际,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倾力打造外来务工人员和谐乐园,街道荣获全国构建和谐社区自主创新奖。
一、构建一网四队,有效提供周到服务管理
构建组织架构,服务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制定了《段塘街道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由街道主任任组长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街道党政办联合办公,设专人专职从事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在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警务室增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所牌子,由党政办主任负责外来务工人员站所的日常工作。发展四支队伍,服务管理工作和谐发展。为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管理,成立了四支队伍。一是街道外来务工人员综治小组,成员分别来自街道党政办、综治科、社会事务科和城管科,主要任务是配合社区综治协会,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的表现进行评估、考核。二是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和谐促进队,负责信息收集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三是社区外来务工人员调解小组,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间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社区”。四是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队,为社区居民和新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如参与社区“我为社区守一夜,社区为我保一年”活动。
二、推行三加三减,均衡做好星级服务工作
就业培训加码,减少求职环节。街道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经济收入普遍较低,而社会就业门槛较高,劳动力呈现分散性和松散性的特点,在多方了解各单位用工需求的基础上,每一季度组织两次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授课与劳动技能培训,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欢迎。到目前为止,街道培训外来务工人员达到12658人次。
权益维护加劲,弱化社会矛盾。为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建立了街道、社区外来劳动力数据库共享信息平台,健全了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救助机制,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劳动安全、权益保护等措施,在今年第一季度,已帮助调解了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12起,金额达6万余元,成功率达100%。针对辖区内发生的欠薪事件、员工被解雇事件,街道组织力量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清欠、失业心理安抚及再就业工作,切实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
环境改善加料,缩短生活差距。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看病难的问题,街道严格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每年安排专用资金资助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对外来员工子女上学困难的现实情况,街道一方面和周边学校进行沟通协商,让学校给外来员工子女预留名额,另一方面鼓励辖区企业对学校进行办学资助。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单一的问题,各社区组织开展革命圣地政治教育、家庭趣味运动会、五湖四海厨艺大比拼、新老居民交流会等活动,将街道、社区两级的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和文化娱乐设施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
三、搭建四大平台,全力打造健康管理工程
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学校,共享社区成果。依托每个社区都建有社区学院这一优势,在社区学院下成立了新居民家长学校,每半月开一堂课,内容涉及劳动保障、卫生保健、法制教育、技能培训等,已累计开课150余堂。举办新居民艺术节,积极开展“十个一”、“两地情、一家亲”、“温馨大家园”等系列活动,不仅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使他们享受到了普及社区教育带来的成果。
创立四大协会,实现自治模式。在用工100人以上的企业成立企业计划生育协会,充当了女工的娘家人角色;在私营小企业中成立私营企业联合协会,为那些有长期居住倾向的员工提供代办证件等服务;在出租房多的社区成立房东联合会,及时掌握各出租房及入住人员的情况;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成立新居民联合会,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市民化管理、人性化执法、亲情化服务、信息化运作。
建立信息资源库,实现多元化管理。以暂住申请登记为载体,落实外来人口信息采集,建立以外来务工人员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对辖区内狮丹努、御坊堂、博宏等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和建设工地,实施主动上门登记办理暂住证,有效掌握暂住人口的数量和人员变动情况。采取企业与股份经济合作社合股投入的方式,建造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实现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经营。依托新居民联谊会向外来务工人员宣传防火、防盗知识,增强他们安全防范意识和守法意识。
设置利益代言组织,保障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工会组织成为职工利益的代言者和维护者,对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企业工会组织都会充分表达职工意见,营造和谐劳资关系,切实保障职工权利。街道在辖区鄞奉路568号还设立了流动党员联络点,设计“四个一”(即建立流动党员支部、成立流动党员支部活动室、搭建文体展示平台、营造学习图书角)活动载体,形成了流动党员联络点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健全街道、社区、企业三部分法律援助网络,行“一站式”服务,建立相关法律援助联络点,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