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3日讯参加暑期培训班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总以为学得越多越好,报了许多培训班,结果越“补”孩子越没兴趣;名为个性培养实是为升学择校作准备,报了很多兴趣特长培训班,结果反而扼杀了孩子个性……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暑期培训班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报名的情况看,当前部分家长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一暑假成了“第三学期”
这边刚跨出学校教室,那边又被关进了培训班,这是许多学生暑假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家长的“关心”下,暑假俨然成了许多学生的“第三学期”。
市教科所所长沈海驯对部分家长的这一做法表示否定。他认为,暑假就是为了让学生避暑和放松身心的。身心放松之余,学生可以利用暑假着重做好三件事:
其一,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以近距离接触社会、感受生活。科学的暑假生活是对书本知识的最好补充。其二,培养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现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缺乏基本的生活自我管理经验,而很多家长只重学习,不重这方面的培养,结果导致孩子离开父母后很难独立生活。其三,学会自我安排,自我学习。暑假期间,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功课的复习,以及下一阶段功课的预习。沈海驯提醒家长,要想孩子学习成绩好,关键是抓好三个环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而学习能力最关键的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学会自己安排学习、作业时间,对预习、复习、作业等环节能够进行科学地安排。暑假就是一个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利时间,可很多家长偏偏“无情”地剥夺了这一良机。
误区二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幼儿园孩子早早“转战”于各个培训班,小学毕业生早早啃起了初中教材……说起来,许多家长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一个个幼小的孩子被送进了培训班。沈海驯认为,家长拔苗助长式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其实是“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他认为,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好几个阶段,而每一阶段有其相应的“任务”。如幼儿园时期,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学会玩,让大脑在玩中动起来。但遗憾的是,现在不少幼儿园却出现小学化趋势,将小学阶段的任务提前挪到幼儿园。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当很多孩子在游戏、运动的时候,有的家长却将孩子早早送往培训班学珠算、学拼音、学英语,因为学得早,进入小学后,这些孩子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成绩良好,殊不知这好成绩的代价却是孩子因此失去了发展身心的游戏、运动等机会。相反,那些从小在各方面均衡发展的孩子,因为具备良好的智商、情商基础,到了高中、大学,直至走上社会后,势必表现出超强的爆发力。
参加暑期培训班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总以为学得越多越好,报了许多培训班,结果越“补”孩子越没兴趣;名为个性培养实是为升学择校作准备,报了很多兴趣特长培训班,结果反而扼杀了孩子个性……有教育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暑期培训班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报名的情况看,当前部分家长存在四大误区。
误区三 学得越多素质越高
有些家长一到暑假,就让孩子参加各种个性特长培训班,琴棋书画、舞蹈武术、外语奥数等等,凡能报的项目一概不漏,时间排得满满的。学得越多,素质就越高?宁波市名校长、慈城中学校长郭裕源对此予以否定:这其实是个性培养名义下的个性扼杀。他认为,千人一面地用成人化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希望孩子成为“神童”,必然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而这显然也无助于他们的兴趣培养。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无法选择,只能被动接受这种“被塑造”的过程,而牺牲掉童年的玩耍时间。如此,除了厌烦和逃避,恐怕不会有更好的效果。
?
郭校长提醒家长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孩子的特长培养,千万别忽视了孩子兴趣这一前提。
误区四 考试分数重于一切
当学科类补习与科技类培训相冲突时,科技类培训理所当然成为被砍对象,即便孩子在科技类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极强的天赋。郭裕源认为这实质上就是部分家长教育功利主义的表现。
什么样的培训班最有利于提高考试分数,就报什么样的班。这种应试重于一切的教育功利主义恰恰忘记了“以人为本”的前提——尊重孩子,其后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非但不能促使孩子进步,反而成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绊脚石。
受这种功利主义的影响,原本培养人的教育演化成了狭隘的应试教育。郭裕源认为,功利的应试教育吞噬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发展,考试分数、考试成绩成了家长、学校关注的重点,学生们只懂得做题、背书,却不懂得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尊严,丢失了应有的人文精神,也失去了人生的乐趣。于是当他们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就容易自暴自弃。他建议学校、家庭共同引导学生去懂得生命、理解人生。
(宁波日报记者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