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7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杭师大需要数字化考核指标,但更需要《红楼梦》《梁祝》这样的传世精品。”这是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叶高翔对近日杭师大出台的《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的一个诠释。
这份《指导意见》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人文社科学术考核偏重数量忽视质量的倾向,根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推出了13项新举措。
十年不发论文也能保住教职
当前国内的人文社科评价制度很大程度依托了理工科的一些量化指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或什么级别的学术奖。
而《指导意见》规定,对高端人才,学校将不再按年考核,而是根据其累积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
这就意味着十年不发一篇论文,也可能保持教授头衔。
对艺术类学科,充分尊重其学科属性,制定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的考核政策。对学术贡献突出的青年教师,还可给予低职高聘待遇。
成立国学院打造人文社科特区
《指导意见》说,杭师大将成立直属学校的“国学研究院”,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特区”。在这里,以本校高水平学者(包括离退休资深教授)和柔性引进的双聘高端学者为主要力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营造具有最肥沃“土壤”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示范区。
杭师大还特地为“奇才”、“偏才”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特聘岗教授”岗位。这些“特聘教授”不需要提交论文著作等量化指标,改由院长直接提名,再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考核,将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真正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人聘请进来。”
叶校长说,“我们要看得更远一点,特别要关注‘潜水’十多年却能出大成果的人。”
见习记者 徐诗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