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源乡的香榧树历史也很悠久了。
记者点评:工业化并非是绍兴所有乡镇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通源的发展道路证明了这一点。山清水秀的通源,通过发展农业经济、生态经济,获得的财富不仅仅是现金收入,更是一种优质的生活以及内心的和谐。
浙江在线08月02日讯车子一进入嵊州市通源乡地界,一路上都是绵延不绝的蝉鸣声。在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分布着星星点点的村庄。这个仅有6100多人口的小乡,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着远离尘世纷扰、现代工业快节奏的气息。
乡党委书记姚良火称通源为嵊州“离天最近的地方”,其境内的西白山海拔1096米,与诸暨交界。尽管在大山深处,离嵊州城区约50分钟车程,但外部的商业元素依然不依不饶地嵌入到了通源。在那些沿路的岩壁上,有用红色油漆涂写的日本川崎公司销售茶机广告。
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伦理与商业化之间,通源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进程上?烟云笼罩的那些山村人家,是否有着一个时代转型的纠结?
乡政府的谋略
通源乡政府坐落在一幢简易的两层楼里,共有14名干部。这是一个罕见的“小政府”,传统的土管所、税务所、派出所等七站八所在这里一概不存在。“如果要办事,就到最近的石璜镇上。”副乡长求明霞说。
通源乡的公共建设领域主要依赖外界的对口帮扶和财政转移支付。记者见到的通源小学和幼儿园是两幢在山脚下的花园式房子。这些由财政提供的现代化公共产品,已经让人超出了对于传统山区的想象。
在通源的经济生活里,没有现代工业。一名乡干部回忆说,乡里本有一家化工企业,但几年前搬走了。现在的通源没有工厂、也没有外来人口。
构成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来源的是三大产业:茶叶、香榧、毛竹,都是清一色依托山区资源发展起来的农业经济。
对于农业经济,乡里给出的制度性安排是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化。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需要对抗自然、市场风险,摆脱传统小农经济的困境。通过对农民的适当组织,以适应市场,也是当地乡政府的努力方向。
年轻的乡长陈云海抱着一个宏大的构想:在完成对三大产业的编织后,将其融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陈云海最近感兴趣的一条新闻是,张家界在世博会上叫卖“空气”。“我们这里的空气也可以卖钱!”陈云海说,保护环境是通源后发优势里最重要的内容。
而如何导入旅游产业、让嵊州城里人到通源的山顶上看明亮的星星、呼吸新鲜空气,这是通源乡正在考虑的事。
村干部的行动
今年51岁的马樟华是通源乡白雁坑村村委主任。白雁坑的地形看起来像一条带鱼。全村276户人家,分布在全长6.3公里的一个山坡上。
马在这个山村里属于头脑活络的人。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木匠的马樟华外出寻求新的生活,并随后在嵊州市区经营起了一个有18间客房的小旅馆。
虽然绝大多数白雁坑村人的收入依靠本乡本土的资源,但他们的富裕程度超出了人的想象。马樟华说,不少村民在嵊州城区置有70多万元的住宅,而在村里建有小洋楼。他们开着私家车出入在两地之间。
“没有人喜欢下山离开村庄。”他说,夏天不需空调而盖棉被的生活,并不是在其他地方能找到的。不少村民城区购房的目的是为了下一代的求学。
白雁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茶叶和香榧。以马家为例,那些祖上留下的、分到每家的香榧树,每年收入为3万多元。而村里每户人家平均产茶50担。上述两项让每户家庭拥有近8万元的收入。
2008年,马樟华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在村里办起了一个香茶厂;二是联合其他4个社员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这两件事都是在乡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干的。
香茶是一种介于龙井和珠茶之间的新品种。在2008年之前,通源乡采摘完明前茶后,就进入了珠茶季节。2008年,乡政府着手在通源推广香茶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加工工艺。其带来的直接区别是:同样的一斤青叶,加工成珠茶的价格仅为5元,而香茶起码在15元以上。
当地村民向记者反映说,珠茶绝大多数为出口,一斤产自农家的珠茶,先卖给茶叶厂,到贸易商,再到出口,在这一链条上,采取的多是欠账交易,导致资金回笼期长。这在另一侧面也反映了茶叶出口产能过大的困境。而香茶是清一色的内贸和现货现钱交易。
马樟华在乡政府着手推广香茶时,就意识到一个新的茶叶时代在通源开始了。于是,他潜心学习香茶炒制技术,成为了嵊州当地有名的师傅。“我做的是高档香茶,约300元一斤,利润在50元以上。”马说,后来嵊州新办的香茶厂为此专门聘请其为技术顾问。
通源的香茶试验结果在当地办起了3家香茶厂,这种效益被嵊州市委、市政府注意到。去年,作为茶叶大市的嵊州在通源召开了香茶生产现场会。
当地人士分析,无论是茶叶、毛竹,还是香榧,通源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资源基地而存在,香榧、毛竹等更是以原材料或半成品的形式被外地商人收购,导致附加值难以提高。为此,乡政府一方面希望本地居民扩大再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外来资本,加速产业化进程。而在去年,通源乡出现了历史上第一家外资企业,准备把当地的香榧壳加工成精油。
绍兴日报首席记者裘浙锋通讯员王洪良实习生曹恺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