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4日讯诸暨悄然编织出了一张庞大的商人网络。
记者了解到,诸暨已编织起拥有5个省内联谊会、14个省级联谊会、5个海外同乡会的庞大社团组织,联系着10万余名会员,其中商会注册会员1.5万余人。这一组织尚在不断扩大之中。
这些商会拥有的能量惊人。初步统计,仅19个国内诸暨人联谊会(商会)拥有会员企业1万余家,总资产3100多亿元,涉及房地产、资源开发、建筑业、五金建材、轻纺服装、商贸物流、资本经营等多个产业领域。
从2007年起,这些在外的商会开始对诸暨进行投资。截至目前,南京联谊大厦、卓联·俄罗斯联谊大厦、河南联谊大厦等五座总部大楼相继落户诸暨城西商务区,一大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优质项目回归家乡。
据统计,仅2009年,诸暨全市共有回归项目16只,总投资22.36亿元,引进市外资金19.31亿元,主要涉及三产服务、电子科技、五金机械等领域。
诸暨市委书记王继岗表示,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利用好国际国内资源,而整合这些资源,让“诸暨人经济”回归为“诸暨经济”,是诸暨重要的区域经济战略之一。
“回归”激发潜能
长期以来,诸暨当地流传“有近30万在外诸暨人”。2006年起,这一停留于民间的说法上升到诸暨市委、市政府战略层面。当年,诸暨对在外的诸暨人现象开展调查。
“调查结果让我们大吃一惊。”诸暨市委有关人士透露,不仅近30万的在外诸暨人数量不虚,且这个群体中拥有大量的成功人士,他们广泛分布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外诸暨人群体,犹如一座流动的复合型人才库,潜藏着大量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在外的成功者,早年离开诸暨主要是求学入仕、投身国防,而随着中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经商办厂者甚众。
将“诸暨人经济”转化为“诸暨经济”,让在外诸暨人拥有的资源更好地为诸暨服务,诸暨为此展开运作。2007年4月,诸暨人联谊总会成立。秘书处设在诸暨市委统战部的这一平台,本着“乡情、联谊、发展”的宗旨,加强联谊联络,支持、帮助在外诸暨人更好发展,引导、鼓励在外诸暨人回归诸暨、反哺家乡。
以诸暨人联谊总会为主线,诸暨市委、市政府组成专门人员奔赴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在诸暨人扎堆的地方着手组建地方性的联谊会或商会。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让在外的诸暨人形成“抱团效应”,更让诸暨本地及时掌握在外诸暨人的动态及投资意向。
在编织这一网络的过程中,新一轮回乡投资的热情在诸暨出现。短短3年多时间,在外诸暨人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诸暨当地重大的政经场合中。无论是诸暨旧城区改造、总部大楼建设,还是诸暨城西商务区、各产业集聚区发展,在外诸暨人投资的项目都开始进入。
诸暨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杨元清表示,这些诸暨经济“新成员”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诸暨传统的发展路径。
如在城西商务区,一名叫骆建军的诸暨枫桥籍人士,成立了一家注册资本金为4000万元的奇创高新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IT企业,“奇创高新”主要由科技研发中心和产业化中心两部分构成,骆建军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科技超市,将自己的IT技术应用于诸暨各地的产业集群中。
诸暨将类似于骆建军这样的项目称之为“回归经济”。“回归经济”之所以不同于诸暨本土的那些公司,主要源于投资商的不同经历。如骆建军本是一名在美国硅谷的创业者。而包括一些酒店、地产类项目,新的投资商均有在中国一二线城市运作的成熟经验,这显然是擅长运作制造业的诸暨本土企业家所缺乏的。
“碰撞”打开视野
尽管“回归经济”热潮的出现,是诸暨这张乡情网络编织起来后最直觉的经济现象,但事实上,随着在外诸暨人越来越频繁地来往于家乡,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以反哺家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至2008年,以诸暨人联谊总会为平台,在外乡贤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就达5000余万元。
即使是在经济领域,这个群体带给诸暨的变化,也不仅仅是一笔笔投资额,他们甚至带来了观念的碰撞。2007年,诸暨在当地举办了一场诸暨人创业论坛,邀请海外博士、工程院院士、上市企业老总等5位诸暨籍在外人士登台讲课。有500多人出席的这次论坛,在当地引起轰动。“会上几名演讲者展示的独特创业路径,为我们豁然打开了视野。”一名与会人士表示。
“在外诸暨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资本,更为重要的是信息资源,这些诸暨人是诸暨延伸向全国、甚至全球的一张信息网络。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对于推动诸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杨元清说,各地联谊会犹如一个个据点,联接着诸暨本土和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而通过联谊总会这一平台,要促进产业、市场和人才的对接。
这并非妄言。为做好三者的对接,诸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发展总部经济和“回归经济”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层面的保障,为他们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环境。而通过诸暨人联谊总会这一平台,定期将诸暨的发展方向、投资机会等反馈给各地联谊会,并赴一些地方的联谊会,召开招商洽谈会,从而实现信息的对称,让在外诸暨人更好地回到家乡。
联谊总会秘书处有关人士透露,在鼓励回归的过程中,除一对一的运作外,他们还采取了“合纵连横”之策,即沟通各地联谊会之间的信息,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如实现中西部地区企业与东南沿海企业之间的对接,将各自拥有的资源、技术、科技进行整合,各取所长,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这无疑是一个更高层面的循环。
乡情就是亲情
一个不得不问的问题是:在外诸暨人回归家乡的热情为何这么高?
最为直接的回答是,这与诸暨淳朴的民风、乡风不无关系。因为受到共同的地域文化影响,既团结又争强好胜,是绝大多数诸暨人的性格基因。“两个在外的诸暨人碰到一起,亲热得就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当地有关人士评论说。
传播家乡观念、培育根基意识,也正是诸暨在运作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如果你成立这些组织,就想让他们回来投资、捐款,只盯着他们的钱,那么可能什么事也办不了。”联谊总会秘书处有关人士分析,家乡观念的激发,来自于感情基础。
从2007年起,每年农历腊月廿九夜,诸暨均会召开在外诸暨人招待酒会,宴会有书记、市长亲自出席,双方相言甚欢。而每逢重阳,诸暨四套班子领导分路上门慰问在外诸暨人的父母,并通过电视传播,让远在异乡的亲人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
事实上,诸暨“回归经济”热潮的出现,其成功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单向的号召回归,通过资源的共享,实现双方价值的最大化,才是关键所在。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通过在各地成立商会组织,变个体为抱团,以商会出面,进行规模化运作,无疑将让团结起来的诸暨人在当地有更大的话语权。与此同时,诸暨市委、市政府将自身职能延伸到了在外诸暨人群体。“如果商会成员遇到了问题,利益受到侵害,我们也会专门派人过去进行协调解决。”联谊总会秘书处有关人士透露,为商会及成员维权,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
记者了解到,通过回归这一通道,在外诸暨人也开始进入到诸暨本地参政议政的层面。目前,通过联谊会这一组织,共有9名在外诸暨籍优秀人士被协商推荐为诸暨市政协委员,从而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为家乡出谋献策,增强其家乡责任感。
绍兴日报 首席记者 裘浙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