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怪现象之一———
实践还未开始,先与媒体打关系
每年7、8月份,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高峰期。
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近三四年来,每到这个时候,会有一批接一批的大学生来报社,拿着策划书,要求相关版面派记者前去采访。遭到拒绝后,有些会一番软磨硬泡,细说自己的实践内容有多么创新,多么关注社会热点;还有些则直言,“学校有报道任务,帮帮忙,只要我们的团队名字出现,就可以了。”
到了实践后期,报社编辑部的邮箱里,大学生实践队的邮件更是每天不断。
7月底,记者做过一次统计,邮箱里曾经一天收到了几十封此类邮件。而且,很多邮件由同一支实践队发出,是对他们每天不同活动内容的报道。
而记者细看了60份不同实践团队的策划书,结果发现,每一份策划书里面,都将“联系省、市级媒体”作为单独一项,列了出来。
随后,我们对100位参加过暑期实践的台州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1%的大学生表示,联系媒体是实践中最棘手的事情。
但这件最棘手的事情,却又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情。台州学院学生蔡明子说,他们学校评比优秀实践团队有三个依据,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团队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两篇报道。当然,如果能发表得越多,评优的机会就越大。
这样的评比依据,并不是台州学院一所学校的规定。据了解,省里评优秀实践团队的依据中,对见报的要求更高。而这样的评优依据,全国各地几乎都存在。
吴倩倩在实践队里负责活动报道。让她很郁闷的一件事情是———他们到底是为了宣传而组织实践,还是因为实践做得好而被宣传?
当然,郁闷的不止吴倩倩一人。调查数据显示,55%的大学生认为,将媒体报道作为评优依据,属于过分追求宣传,已经脱离了社会实践的本质目的。
一位有多年带队经历的老师则直言:因为有报道任务,每年活动策划时就会拼命想,能做出什么样的新意来,达到见报标准。“而事实上,很多实践队建立基地,每年都在做差不多的活动,很难出新意。只能到处托关系,拿块‘豆腐干’交差。”
对此,今年参加文明公交实践队的王益飞特别有感触。
7月份,实践活动结束后,王益飞每天忙着联系媒体发稿件。但是,当她带着活动期间的照片和稿件找到当地媒体,一一被否定了。
“其实我很理解,实践队伍多,我们的团队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方式和内容很难创新。”但是,在评优的硬杠面前,她还得继续联系。
后来,有人建议,拍一张能表现出实践队服务乘客的照片,说不定可以用。就这样,为了拍一张符合宣传效果的照片,王益飞和队友又连续在公交车上呆了两天。可是,拿到报社,记者还是没能答应给予报道。“我们只能软磨硬泡。最终,照片见报了,但我们的实践激情,真的都耗光了。”
怪现象之二———
主题扎堆现象多,策划不切实际
调查中,记者发现,由于报道与评优挂钩,不少实践队为了方便报道,从策划开始,就有意识地往社会热点上靠。
细看60份策划书,不难发现,存在主题扎堆现象。关爱民工子女、关注平安、环保低碳等比较热门的社会话题,成为大学生实践的选择。比如,有五六支实践队同时选择了“关注平安”主题,除了实践地点、参与人员不同,活动内容大同小异。
更有意思的现象是,还有实践队会千方百计地往主题上扣。记者曾看过一份活动策划,其实就是向消费者介绍网上银行,提倡使用网上银行。这样的一次活动,也被套上“低碳”主题。
而作为参与者,大学生对暑期实践的困惑不止于此。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表示对实践活动有疑问。70%的大学生则表示,由于前期策划不够细致,活动中出现了突发事件,难以应付。
蔡明子今年参加温州非物质遗产之戏曲调研队,是队长。这支实践队的8名成员全凭着兴趣参加,个个是门外汉。
“起先,我们计划研究永嘉的昆曲、瑞安的鼓词两大块内容。但是,访问温州文化馆长后才知道,鼓词属于曲艺,根本不算戏曲。我们只能临时改方向,调查温州越剧。”而他们前期准备好的鼓词资料、联系对象、调查路线,都作废了。
碰壁后,蔡明子才意识到,活动策划有多重要。细读每一份策划书,记者发现,除了老牌实践队凭着多年成功经验,内容比较详实,可操作性强。很多新成立的团队,策划内容套话居多,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前几年,记者曾根据策划书,跟过大学生暑期实践队上山下乡,对此也颇有感触。
有一年,有一支实践队的活动主题是“关注留守儿童”,地点选在某非常偏远的山村。他们的策划书写得很详细,包括了解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当地学校所做的工作、开展各项调查、组织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
但是,到达目的地后,他们才发现,其一,当地的留守儿童不多,而且很多孩子外出与父母团聚去了;其二,不懂方言,与村民沟通难,不方便进行家访。最后,他们只能放弃原先的计划,将在家的中、小学生集中起来,开展作业辅导,组织一些小游戏、小活动等。
怪现象之三———
内容流于形式,浅显无意义
和多数大学生一样,邹雪钞暑期也参加了实践队。他和队友参观了台州多个发电站,了解最新能源。但活动结束后,邹雪钞的心里有一种遗憾———活动接触的多是些表面现象,深入了解的并不多。“像我们参观了一家研发太阳能电池板公司,但公司人员除了介绍公司和产品概况外,便无更深入的介绍。”
“不过,因为实践时间有限,接触的东西比较表面,不可避免。”邹雪钞又这样解释。
根据调查,79%的大学生实践时间为一个星期,10%的大学生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在这期间,他们要做前期的准备,还要撰写调研报告。折算下来,真正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大多只有3—7天。
这样的时间安排,使得实践内容浅显,效果大打折扣。
大学生暑期实践大致分为4种类型,即调查类、实践类、体验类、宣传类。而总结归纳本次调查的团队,实践类占32%,宣传类占31%,多数活动形式为参观、发传单、做问卷调查、横幅签名。
采访中,大学生刘超颖向记者吐露这样的困惑。在为期一个星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的团队拍摄了某景区不同类别的植物做成展板,重走景区未开发的路径,记录人为活动对景区环境的影响,发宣传单倡导低碳旅游。“我们的活动得到景区工作人员的认可,但我总觉得,效果不明显,几张图片和宣传单并不能让旅客深入了解低碳旅游的概念。”
活动结束后,刘超颖就在不断反思:“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更具有实际意义,对实践所在地有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是空谈呢?”
学生的希望———
实践能与专业对口,能学到真本事
刘超颖的困惑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心声,很多大学生参加完活动后,都感觉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做之前觉得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会激发自己的兴趣。做了之后才发现,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大二女生江嘉宜说。
期望和现实存在差距。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才是他们最向往的呢?
根据调查结果,85%的大学生希望,参加实践能锻炼自己,这也是他们的初衷。“报名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就是为了多与社会接触,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台州学院学生金云这样说。
60%的大学生则希望,自己参加的实践活动能与专业有关。他们认为,参加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既可以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回馈给社会,同时还可以检验自己存在的不足。
另外,多数大学生希望,实践活动能够再深入些,不要走过场,而应该把服务、学习的宗旨做到位,实现最大的实践效果。
邹雪钞说,像今年的实践活动,除了参观创造新能源的公司外,他更想对公司的管理模式、销售渠道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以后就业提前作准备。
为了实践活动顺利开展,81%的大学生还认为,学校应该组织前期培训,对活动内容设置、如何应对活动突发状况等,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据台州日报 卢珍珍 王梦 张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