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梅星看着11岁的弟弟梅俊写暑假作业。
哥哥用剩的文具弟弟接着用
坐着徐老师的摩托车,记者走访了几个贫困学生的家。
“我校的贫困生,主要集中在一些偏远村子,特别是家里父母生病或单亲的,就特别困难。”梅丛平之前介绍道。
16岁的梅星,在大漈乡中心小学读四年级;11岁的弟弟梅俊,却只比他低一个年级。
先天性的“法洛四连症”,让梅星一直“长不大”。年龄大了5岁,个子却只比弟弟高半个头。
他们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与大漈乡很多农户一样,主要靠种茭白为生,“一年也就七八千元收入,还要看运气。”父亲梅小伟说。
5年前,为了给梅星治病,家里咬牙借了5万多元,带他去丽水做了手术。“这笔债,现在还没还完。”
暑假里,梅俊写作业,梅星就趴在旁边看着。“大儿子落后太多,写不好作业。”梅小伟解释道。
在梅星的脑海里,上学就是与同学们在一起,比家里有意思。“就是上课太难听懂了。”
实际上,梅星年龄早就“超标”了,按理不能再上小学。梅小伟说,他还在跟老师商量,看能不能让大儿子还留在学校。“我也知道他不会学,但让他呆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
每次提到这个,梅俊就很“护短”,“我就要和哥哥一起上学。”之前一直低头不语的他,突然瞪大眼睛说。
梅俊还特别懂事,哥哥用剩下的文具,他经常接着用。“指甲盖大小的橡皮,他都舍不得扔。”梅小伟说。
一年级女生一周只花一元钱
家住西岸底的小女孩梅晶,8岁,大漈乡中心小学一年级学生,也是相对贫困的学生之一。
“开学就读二年级了。”问梅晶读几年级时,她着重说明了一下。
梅晶是独女,父母也是普通农民。家里主要收入,同样是种茭白。连奶奶在内,一家四口年收入,也就万元左右。
家里住的木质房子,是1949年盖的。“就结婚时翻新了一下,很多年没修过了,也没钱搞这些。”梅晶父亲梅爱平说。
暑假里,梅晶写作业的“桌子”,就是堂屋里的一张方凳。里面光线不好,她就把凳子往外挪。
问梅晶开学想要什么,她想了半天,也没回答。
梅晶的大表姐站在一旁,赶紧凑过来提醒道:“你就说你想要笔记本电脑。”
梅晶的大表姐在景宁县城一所小学上四年级,暑假过来玩的。相比梅晶,她显然“见多识广”。
梅晶支吾了半天,终于开口了:“想要新文具盒。”话还没说完,就害羞得要跑开。
“她很节省的。”比梅晶大一岁的小表姐,最后总结发言。
梅爱平说,女儿很懂事,从来不乱花钱,也不乱要什么,“平均一个星期,她最多只要一块钱。”
很好奇,“很省”的梅晶,会把这一元钱,用到什么地方去。
“买冰棒了。”又是小表姐抢先回答。
梅晶直摇头,“上学时,买过铅笔的。”
记者夸她奖状多,彭盈笑得很羞涩。
小小年纪就知父母在“付出”
前面提到的彭盈,虽家里条件不好,但她却是个很“争气”的学生。
身为班上的副班长,今年期末统一考试中,彭盈在景宁县同年级所有学生中,排到第25名,为大漈乡中心小学争了光。
“语文88分,数学95分,英语99分,科学98分。”彭盈很内向,报成绩时,不停挠着鼻子和额头。末了,她还不忘补上一句,“语文没考好。”
徐老师忙解释,其实今年语文卷子挺难的,普遍分数不高,彭盈考得算不错的。
问彭盈作文写了什么,她说,写的是父母的“付出”。
彭盈说:“大热天,爸妈还要出去工作,很辛苦。我长大了,要好好报答他们。”
彭盈母亲任晓聪说,孩子父亲在外面打短工,她在家种一亩多地。收入不多,孩子也跟着受苦。
其实,除了每天上学,彭盈还会做家务,“拖地、洗碗、扫地,我都会的。”说到这里,彭盈倒显得很自信。
“这个大女儿,真的很懂事。去年我视网膜脱落,去杭州做手术,她就在家帮着照顾妹妹。”看得出,任晓聪也很感动。
任晓聪说,彭盈平时几乎没零花钱,“即使有几块钱,也是替妹妹买东西。”
“妹妹要花钱,我就省一点。”彭盈笑着说。
彭盈手中的书,也是从学校借来的。她妈妈说:“这孩子,舍不得花钱。”
家离学校较远,彭盈每天要花20多分钟,“她一直都是来回跑,天天在家吃饭的。不像条件好点的孩子,路远一点,就花钱在学校附近吃。”任晓聪补充道。
与很多孩子一样,彭盈也有自己的梦想:“希望长大了,与两个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成为歌手,唱自己喜欢的歌。”
而她眼下的梦想是,开学时,能有一套好的学习用具,还有很多好看的书。
确实,纵然家庭条件不好,学校设施简陋,但孩子们长成的梦想,始终是要飞翔的。
问题是,大家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操场对面是眼下唯一的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