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2日讯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创下年内新高。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极端天气推动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扬、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上涨压力仍将长期存在,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通胀压力将趋于缓解,三季度CPI或迎来趋势性拐点,全年物价有望控制在3%以内。
●数据
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
毫无意外,7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同比涨幅达到3.3%,且涨幅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各地自然灾害频发,水灾以及持续高温使得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肉类和蔬菜价格拉动7月份食品价格上涨6.8%,在CPI指数八大类中上涨幅度最大,拉动CPI上涨2.3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7月份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从同比涨跌幅度来看,分别为——
食品 ↑6.8%
烟酒及用品类 ↑1.6%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0.2%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 ↑3.3%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1.1%
居住 ↑4.8%
衣着类 ↓0.8%
交通和通信类 ↓0.7%
●预测
粮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在过去一个月里也经历了“狂飙突进”。
很多人担心,国际粮价上涨会不会继续推高国内食品价格乃至CPI?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国际农产品价格对国内农产品价格有很强牵引力,在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如此厉害背景下,要求提价或者惜售的行为都会推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数据显示,综合大豆、玉米、强麦、籼稻四种国内上市农产品的文华谷物指数在7月份上涨了3.71%,是自去年11月份以来的单月最大涨幅。
不过,海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露认为,我国小麦自给率较高,国内粮食消费主要依靠国内供给,国际粮价对国内市场影响不会太大。目前我国粮食总供给是充足的,在这之前我国夏粮连续6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足,总体而言粮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二季度中有些粮食品种,包括小杂粮确实涨幅较大,但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上涨。
一系列因素利于制约通胀压力攀升
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未来物价仍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弹,但随着物价下拉因素增多,通胀压力趋于缓解,三季度CPI或将迎来趋势性拐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虽然7月份CPI创下年内新高,但去年同期低基数导致的翘尾因素仍然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在3.3%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占2.1%,而新涨价因素只占到1.2%。
“单个月份突破3%并不会影响全年调控目标。”他说,“短期内CPI还可能会出现小幅的波动,但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来看,更应该注意PPI的快速下行。”
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延续上月见顶回落态势,同比上涨4.8%,增幅比6月收窄1.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4%。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唐建伟认为,我国实体经济需求放缓下的制造业产能过剩将抑制物价继续上行。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制造业产品约占44%,因此,制造业产品价格对CPI影响举足轻重。在实体经济需求减缓,大量闲置产能和产成品库存积压的情况下,供应量大量增加的家具、服装、家电、汽车、电脑等制造业产成品价格的稳中趋降,将抑制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
陈露、唐建伟等专家认为,随着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落,欧债危机以及中国新汇改舒缓输入性通胀压力,下半年正翘尾效应见顶回落减缓物价上涨,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利于制约通胀压力攀升。全年物价上涨控制在3%以内问题不大。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