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8月15日讯 插花、茶艺、英语、射箭……对于一群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的留守儿童来说,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夏令营。14日晚上7点,由杭州网义工分会主办的2010民工子女夏令营闭营,家长们见证了小候鸟们一个月的收获。
成长
第一次登台,孩子们有些紧张,但仍一板一眼地认真表演着准备多时的节目:手语歌,诗朗诵等。
“长这么大,今天是他第一次上台,我们比他还紧张,特地早点下班,吃好饭过来看!”小候鸟刘坤的妈妈看着台上的儿子,语气自豪。“我们平常工作很忙,跟孩子很少交流。这一个月,把孩子送到这里,看到他开朗了不少,懂事了不少。”
这一个月,给孩子和义工留下的也是满满的回忆。
手工课上,孩子们用废报纸、旧光盘、塑料袋等废旧物品做成环保服装。小女孩把光盘用绳子串起来,别在腰上做闪亮的腰带,或者把用塑料袋做成的花朵装饰在衣服上,男孩子们则挥舞着用报纸做成的宝剑,帅气地想象自己是一名侠客。
11岁的萍萍是四川人,她披着用蚊帐做成的衣服,告诉记者:“大气应该是白色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不让它变成黑色!”
孩子们的刻苦,负责培训的交警叔叔沈国华看在眼里:“这次我教了交通指挥的4个分解动作,看着简单,做整齐也不容易。教了几遍之后,两个小女生一时没跟上,下课以后,就看到她们躲在一旁,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直到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见证
一个月的时间看着很长,但对于平生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小候鸟们来说,实在是太短了。刚刚与城里的义工老师结下了友谊,就到了闭营的日子。
也许偶尔会调皮,也许还会有一些坏习惯,但,一个月,孩子们改变了很多。
8岁的夏艺是夏令营里最小的孩子,来自嵊州的她第一天来时,看上去内向,不爱说话。过了一个月,她却成了每个义工老师最宠爱的小姑娘了。
“有一个上了年纪的义工腿上磕了一个包,出血了,大家都没看到,只有夏艺注意到了,还拿了纱布,问老师要不要包扎。”随便问起一个义工,提到夏艺,都有一肚子的话说。“一次,珞儿老师给夏艺一颗蜜饯,她没舍得吃,偷偷把蜜饯包起来,说要带回家给奶奶吃。”
家住祥符桥的戴佩茹小朋友一次因中暑迟到了。老师得知后,问要不要打电话让她父母来接她。戴佩茹却说:“爸爸要上班,妈妈也很忙的,我自己休息一下就好了。”这一句话,让好几个义工老师的心情都很复杂。“这么小就懂得体谅父母,真的很让人心疼。”
幕后
此次夏令营的义工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网络结识,自愿放弃工作或周末休息的时间,来到这里为孩子们上课,提供管理和帮助。
长江一号(网名)是一家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他每天开车两小时来这里照看孩子,最后还负责把孩子送上公车并确认平安。
做飞机维修的天尽(网名)曾在连续上班24小时后,又到夏令营与孩子们玩在一起。
在一家金融公司上班的牙牙(网名)多次向公司请假,并在夏令营结束后,加班加点,把落下的工作补上。“公司的老板找我谈了好几次话,尽管很委婉,但确实有点不高兴了,他说,做公益事业是支持的,但不能总是耽误上班啊。”
牙牙说,她做义工四五年了,时间越长,越觉得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很多,“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聚集在一起却能帮助很多人。”
这是杭州网义工分会举办的第五届外来民工子女夏令营,“我们的硬件设施和义工队伍都在一年年提高,今年筹款2万多,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我们”,负责人宝宝(网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