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7日讯对于平阳县来说,北片的宋桥、郑楼,中轴的昆阳、鳌江,南面的萧江,西部的水头等城镇,无论从地域空间还是经济发展上,都将该县分割成多个小中心。如今,该县正通过规划布局调整,为空间和产业谋划新平台,以实现集聚效应。
由此,一个依托昆鳌大道、火车站大道两条交通轴线,加快昆阳城东片区、城南片区、鳌江火车站站前片区、滨江片区等四个区块建设的“两轴四片”规划,不仅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出城市框架,同时也为全县经济的转型升级搭建了一个大平台。
规划布局调整:
空间产业双集聚
今年以来,平阳县安排了25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规划编制,这个投入对于平阳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些规划的作用下,平阳全新的发展蓝图被清晰勾勒出来:按照昆鳌一体、滨海开发、接轨温州、沿江发展、西部崛起“五大板块”布局,47项城乡规划编制在稳步推进平阳的城市化建设。
如今,昆鳌“两轴四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部完成,昆阳城东片区控规编制采用“规划比选”办法进行,花两倍的钱做一个规划;鳌江滨江片中央商务区规划则采用国际招标方式确定设计单位。这次新规划以城市化、工业化为动力,紧紧把握“集聚、全面、可持续”三大关键,即通过人口、资源等要素的集聚,重点推进昆鳌一体化、万全新区、县域中部城镇和西部副中心城市等区块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严格规划的控制下,平阳较好地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使得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和利用等方面实现最优化,很好地解决了相邻乡镇之间征地政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不平衡而引发的系列问题。如今,城镇群集聚发展,不仅仅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做大做强中心城镇,尤为重要的是,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全新布局,实现了基本面上的产业定位,同时也在争取最大的空间和利用各种资源的互补,为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奋力崛起”奠定了基础。
新兴产业引入:
带来“后发性”优势
今年5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平阳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宋桥镇、郑楼镇建制,合并设立万全镇;撤销桃源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萧江镇。
而在这些片区,改变的绝不仅仅只是版图。比如城镇发展最为基础的用地指标上,今后万全的用地指标,将调用周边乡镇;为此作出牺牲的周边乡镇,则由万全镇进行补偿。
引导产业集聚,是该县在这次调整背后的重要考虑因素。同位于平阳北大门的宋桥、郑楼两镇,地理位置相邻,产业结构相似,形成了“同构竞争”和重复建设,此次调整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实施城镇集聚,不仅消除两镇之间的矛盾,还加快两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使“1+1>2”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尤其值得期待的是,郑、宋组合之后的万全新区,将在一个全新的版图上重新谋篇布局,这比较于原来的各自为政,显然有着更强的附着力。万全新区领导小组组长陈晓峰告诉记者,新的万全将抓住长三角地区、海西经济区的产业体系重构机遇,重点培育电子通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着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服饰、家具等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筑接轨融入温州大都市区的“桥头堡”、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平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陈晓峰认为,这种“后发”优势,完全得益于组合、集聚的空间拓展。
传统产业蜕变:
经济环境相协调
依靠大平台在着力引进新兴产业的同时,平阳传统产业也在探索升级之路。这一过程中,传统行业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得到重视。
以水头皮革业为例,制革企业曾在其中占绝对主导,最“辉煌”时有1261家。2006年底,该类企业被缩减到39家;目前,再度重组后只剩10家。而平阳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先股权整合,再空间整合,引导该类企业组成3到5家的大型集团。
而对环境压力更轻、但具有产业关联性的皮件生产,将替代制革成为水头皮革行业发展的重点。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去年该行业40多亿元的产值,其中制革产值同比下降25%,皮件产值同比增长12%。目前,全球每7条皮带中,已有1条产自水头。由此,这一行业不仅产值得到恢复性增长,同时产业得以提升,环境得以改善。
塑编是平阳另一传统产业,高能耗则是限制该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此,该县将引导这一行业转向生产耗能更低而应用更为广泛的塑料制品。同时,当地已经在考察塑编行业更为多样的发展潜能。比如,将塑编向纸编发展:利用特种纸质制造的产品,如今已成为国际环保潮流;这类产品生产,甚至还能派生出来料加工,为众多当地农户提供就业途径。
据温州日报 记者 张睿 报道组 丁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