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9日讯昨天上午10点不到,姚庄镇北鹤村村民袁甫其采摘的300多公斤黄桃已销售一空。“都是企业团购的,批发价每公斤10元。今年总体来看销售形势肯定不错,有很多单位向我下了订单,零售价比去年略有上涨。”袁甫其自豪地透露,“过去10年,我们的黄桃售价从每公斤近1元涨到10元,足足涨了10倍!”
10年间,很多农产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售价难免出现起伏,姚庄黄桃身价缘何一路看涨?
一只黄桃
牵动第三产业发展
虽然田里的黄桃还没有完全成熟,清凉村农民王春峰13.5亩的黄桃,五分之一已通过网络找到了买家。“网上要买的人很多,但我不敢再接单子了,否则剩下的桃子肯定满足不了周边老客户的需求。”54岁的王春峰说,一只桃子两样愁,10年前愁的是卖不出,如今愁的是产量满足不了需求。
“发自内心感谢镇政府,要是没有黄桃节,就没有姚庄黄桃的今天。”曾经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的王春峰说,姚庄人种黄桃有过苦涩的记忆,“2000年前后,我们靠天吃饭。减产有减产的担忧,丰收有丰收的苦恼。产量低了收成不好,产量高了又怕桃多价贱。有一年黄桃卖不出去,只好倒在田里烂掉。”
姚庄黄桃是如何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呢?原来,过去10年,姚庄黄桃一直坚守着精品路线。他们开了嘉兴农产品进京吆喝的先河,让“锦雪”牌黄桃摆上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国宴,凭借京城强大的辐射力,“锦雪”牌黄桃的国内市场得到有效拓展;他们铺设了黄桃远赴香港的绿色通道,借助香港国际化的舞台叫响黄桃的品牌;如今,他们又敲开世博大门,进驻世博园。“每一步都大大提升了黄桃附加值。”王春峰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政府的推介,我们不可能站到这么高的平台上。”
事实上,在姚庄农民眼里,如今一棵桃树可以衍生出多种效益。“我们一棵桃树两个节——3月份的桃花节和8月份的黄桃节,一片桃园两个产业——农业和旅游业。”袁甫其说,通过既卖产品又卖风景,一只桃子的附加值翻了一番还不止。
老袁给自己算了一笔账,25亩多的桃园,每年黄桃产量保守估计2万公斤,按照每公斤10元的价格计算,销售黄桃的毛收益在20万元左右,除去近5万元的成本,每年桃园给他带来的净收益有15万元。春天桃花节时游客来观光,提供与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一年也有上万元收入。
“黄桃身价连年看涨,关键还在于我们镇在黄桃身上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种植黄桃,姚庄的产业实现‘接二(二次产业)连三(三次产业)’。”镇党委书记顾林法说。今年黄桃节开幕当天,来自台湾和厦门的客商分别与镇政府签订了总投资2.5亿美元、注册资本1.2亿美元的综合商业开发项目投资意向书,以及总投资2000万美元、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的食品项目投资意向书。
一只黄桃
助力一个孤岛变迁
北鹤村是姚庄镇最早种植黄桃的行政村。姚庄黄桃10年的变迁,同样折射在这个曾经是全镇最穷的村落。
“由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以前北鹤村就是个孤岛,虽然盛产黄桃,但知名度不高。黄桃卖不出好价钱,村民生活不宽裕,曾经是全镇光棍最多的村落。”村党支部书记吴建红说,黄桃节的举办,一下子提高了北鹤村的知名度。如今村里已成为旅游风景区,农民除了种桃,还从事服务业。
据悉,目前拥有1000多亩黄桃的北鹤村,光卖黄桃一项收益就达600万元。除了农产品收益,每年还有几十万人到村里进行“生态旅游”。“桃花节的时候,每天有两三万名游客,直接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发展。”“桃园人家”老板姚学标回忆,在桃花节期间,由于游客太多,客人想吃顿饭都得等上半小时。火暴的人流量带来了旺盛的消费。“在那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农家乐的流水账保持在10万元左右。原本只能当风景欣赏的桃花,想不到现在成了我们北鹤村农民致富的另一资源。”
这种变化其实早在姚庄镇领导的意料之中,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苗说:“我们就是要变被动的走出去吆喝为主动的迎来顾客,变农业和旅游延伸阅读业各自为政为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让农民手中的农产品在旅游的大环境下增值,这样才能让村民尝到增收的甜头。”
黄桃产业出了名,北鹤村的其他农产品也跟着沾光,纷纷卖出了好价钱。今年,北鹤村的大棚茄子被上海客商抢购一空,每亩收益竟然高达3万元。村民们私下里常说,要不是黄桃,估计没人认识北鹤村,这里的农产品也肯定卖不到如今的价钱。
因黄桃而得福,如今北鹤村村民的收入在姚庄镇居前列。“如果没有黄桃,我们村民的生活不会像现在这么殷实。”吴建红说。
据嘉兴日报 记者 应丽斋 欧林 见习记者 张芬娟 通讯员 黄玮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