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以死亡为终结。
可在杭州,如果事先在一张器官捐献登记表“遗体”一栏上打了勾,即便是生命终结之后,仍将熠熠生辉。
他将被送进浙江大学医学院。
一群本科生甚至博士生向他鞠躬,称呼其为“无名老师”。
而如今,一向被用作医学研究的遗体捐赠传统模式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就在今年8月下旬,浙江省红十字会名下,设立了一个名为“人体器官捐献委员会”的新组织。
负责此项事物的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季云松说,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卫生部将共同启动的十个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之一,此举将初步建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这个新思路就是——捐献者的遗体,会先将可用的器官摘取,及时捐献给了他人,让生命接力;用一个必然的离去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的延续。
珍贵的标本——浙江遗体捐献之路
●50个学生只有一具人体标本
任国良,原浙江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主任。他36年的工作,都是与人体标本为伴。
“人体结构那么复杂,假若一个学临床的学生,连心脏长什么样,里面有哪些血管,哪些组织都没有感性认识,你还放心他给你主持手术吗?”
遗体捐献的主要用途,就是医学教学。
“标本比较珍贵,一般8-10人使用一具人体标本。”任国良说。
这个数字在整个浙江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就我所知,省内有些医学院,一个班级50个学生,只有一具人体标本,有的甚至用了再用。”
●所有标本都要尊重
任国良说,接收遗体后,他们会应家属要求,举办一个简朴而庄重的追思会,对逝者无私的精神表示感谢。
接着是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
“这个时期需要2-3年,接下来才是教学使用。”他说,每一年的第一堂课前,都要举行一个庄严的仪式,学生们要向遗体行鞠躬礼,表示拜师。
在浙江,根据相关规定,遗体捐献用做医学教学研究后,所有标本都要被火化;如果家属有要求,还可以在火化后取回骨灰。
●遗体捐献浙江数字
作为整个浙江捐献遗体的主要接收单位,任国良拿出一组数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一共有200多人为医学献出自己的身体,虽然报名登记的人已经超过了2000人。
从最初几年里,每年只有三四例人体标本,到2009年的25例。“说起来,30年里,实际捐赠增幅并不明显。”任国良说,就与上海比,一个复旦大学医学院这些年总共接收遗体一共2000多个。
在全国范围内,浙江的情况也只能算中等水平。
“从籍贯来看,80%的捐献者是杭州人,从职业背景看,大部分是高知人员,比如医生、老干部等。”他说。
浙江遗体捐献的新思路老障碍
8月下旬,浙江要实践一条更理想化的遗体捐献思路。
负责此项事物的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副主任季云松说,这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卫生部将共同启动的十个人体器官捐献试点之一,此举将初步建立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
“这让器官、组织和遗体捐献更规范化,也更具操作性。”他说。
季云松表示,遗体捐献新思路,技术上不成问题。比如,捐献眼角膜,一定要在捐献者死亡后数小时内进行摘除;心脏等内部器官的移植,也有相当精准的要求。但这一新思路目前面临最大的障碍还是那个老问题:思想和观念。
●登记了遗体捐献的大部分最终都未能如愿
尽管遗体捐献困难重重,但最主要的阻力还是来自亲属,要想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非常困难。
“我1990年就在相关部门登记报了名,志愿捐献遗体,但家人的工作我整整做了一年。”成立了杭州第一家遗体捐献俱乐部的吴志夫说,后来为了说服亲人们,他特意剪下了几缕头发,扎成了8个小辫子,又剪下了一些指甲,放在一起交给了儿子,家属们这才不得不同意。
这一点,任国良也有同感。在他们实验室,前来登记并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的人中,大部分最终都未能如愿。
相关链接
如何办理遗体捐献登记?
浙江省内的遗体捐献相关手续,由两大部门负责。
一是全省各市、县(市)区红十字会;二是浙江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实验室,办公电话是88208321和88208322。
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下辖50余个联络点均可办理。
办公地点位于杭州市体育场路409号宏都商务楼B座601室,电话:81952297。
志愿捐献器官者需填写“器官捐献志愿书”,并选择“遗体”一栏,还需志愿者的一位直系亲属在志愿书上签字,与红十字会相关部门达成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