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30日讯昨天,2010年温州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面试环节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温州市今年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与以往相比,此次面试出现了许多创新亮点。公选到底怎么选?面试是否透明科学?公众意愿如何落实?带着读者的这些疑问,记者昨天来到面试现场,进行了全程直击。
镜头一:
签到后保持“真空”
上午7时半,116名入围面试的考生陆续报到,准备角逐18个副县级领导职位。在接受工作人员核实身份后,他们每人领到一个储物袋,用来装包袋、资料、手机等私人物品,随后被带入候考室。按照规定,从签到时起,考生不能离开候考室,并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保持“真空”状态。
有人认为,面试顺序与面试表现及成绩有所关联。因此,如何确定面试顺序,事关面试过程的公平公正。参加同一职位面试的考生要抽两次签,第一次是抽取“抽签顺序号”,第二次是按抽签顺序号抽取“面试顺序号”。对于那些有两个职位面试任务的考生组,还要由各自代表抽取本职位在本考生组的面试顺序号。按照规定,考生不能在面试过程中以任何形式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还要看有没有穿太鲜艳或特征显著的衣服。”担任监督员的市政协委员林碧告诉记者。一系列保障公正的举措,形成了一道阻挡人为因素影响的有效屏障,也为考生阳光赛马、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氛围。
镜头二:
百姓有更多话语权
上午7时50分,评委会议召开,每位评委都领到一本评委手册,并通过抽签分成12个组,确定自己当日担任评委的面试考场。针对不同职位,分别设置了15人评委组和21人评委组。
民企党组织书记、村干部、校长……记者在评委中发现许多来自基层一线的熟悉面孔。原来,为真正提高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参与度,更好地体现群众的“话语权”,此次面试首次引入“大评委”制,不仅评委总人数比往年大幅增加,在评委构成中也显著增加群众评委的人数。其中,15人评委组中,7名为领导、专家评委,8名为“两代表一委员”组成的群众评委;21人评委组中,群众评委更是达到12人。“群众评委评分在考生面试总成绩中的权重也有大幅提高。”市公选领导干部工作办公室有关人员表示,公众意愿在选拔干部过程中的份量更重了。
镜头三:
面试分数当场宣布
为避免干扰考生,记者没能进入面试考场。据介绍,每名考生答题结束后,各评委会根据其表现现场打分,由计算机在领导专家评委、群众评委中分别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算出平均分,再按一定的权重合成该考生的最后得分。经核分员核对后当场向考生公布。“每个分数都是独立思考后给出的评价,很公平。”担任群众评委的泰昌集团党委书记王茂法说,他所在考场的考生最后的得分都与他的观感十分接近。
在严密的流程之外,此次面试在形式上也有不少创新。例如首次电视网络直播县(市、区)委副书记拟任人选面试,在3个重要职位面试中加入调研环节考察考生发现能力,以及在考题设置上实行“公共题+专业题”组合等,种种安排都着眼所选拔职位对干部能力素质的现实需要和人岗匹配度。这一从“好中选优”到“优中选适”的转变,恰恰展现出我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日趋科学、理性的可喜轨迹。
据温州日报 潘秀慧 姜巽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