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3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最近,三里亭苑小区的一些居民发现,有些住户家门口的铁门上吸附着一根黄丝带,大家都很好奇,这些黄丝带,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
原来,这些黄丝带,是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的工作人员送来的,系上黄丝带的住户,全部都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而这条黄丝带的作用,还要从系在社区居民张大伯家门口的那个红色塑料袋说起。
社区71户独居老人
靠呼叫器保障安全
红梅社区地处闸弄口街道的最北端,作为上世纪90年代末城站地区回迁至此的社区,老年人比例较大。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传统也保留得非常好。
红梅社区书记吴敏宏表示,社区目前在册的老人有1436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其中独居老人有71户,这给社区工作人员照顾独居老人带来了非常大的工作量。
吴书记表示,老人们年事已高,许多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突发性疾病,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社区做了大量的工作。
“要做到每天都能对各个空巢老人进行探访仍是非常困难的。”吴书记说,“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光靠社区仅有的人员力量,探访独居老人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为此,除了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定期对各个空巢老人家进行探访外,社区还组织了150多个党员和各个独居老人单元楼的邻居,发起了‘邻里守望’活动。社区对辖区内的独居空巢老人进行摸底调查,在一些独居老人家安装了报警呼叫器。”
大伯身体状况如何
邻居看塑料袋便知
80多岁的张大伯,是住在三里亭苑小区三区的一位独居老人。因为张大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所以社区就在老人的床头安装了一个报警呼叫器,一旦老人感到身体不适,就可以按呼叫器来通知社区工作人员。
可是一年前,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张大伯家的呼叫器很少报警了,社区工作人员小孙很纳闷,跑到张大伯家门口一看,发现防盗铁门上有个打着结的红色塑料袋,这是干吗用的?小孙更纳闷了。
有一次,小孙突然接到了张大伯邻居的一个电话,“大伯高血压又上来了,身体不太舒服,你们赶紧过来看一看。”随后,小孙立即赶去张大伯家中,但事后,令她十分不解的是,大伯在家中身体感到不适,铁门之外的邻居是怎么知道的?
“全靠这个红塑料袋。”张大伯揭晓了谜底。
“我身体不太好,社区在家里安装了呼叫报警器,但是呼叫器是按在床头的,万一我要是在客厅、厕所犯了高血压,那呼叫器就派用不上了,所以,我就和邻居们说好,在大门上系一个红色的塑料袋。”张大伯说,“我每天晚上睡觉前将塑料袋系在大门上,每天早上起床后就把塑料袋解下,如果哪天邻居看到中午我都没把塑料袋解下,就说明我生病了,没法起来拿塑料袋,这时候,邻居就会马上通知社区和我家里人。”
就这样,邻居就能每天“探视”着老人,老人的健康情况通过一只塑料袋就能让邻居一目了然。
抗美援朝老人遇险
幸亏邻居发现及时
居民们通过张大伯的一只塑料袋,自发承担起了照看独居老人的责任,而在上个月,社区里还发生了一件事,让整个社区的居民都虚惊一场。
8月18日,吴书记接到了红梅社区某单元楼103室邵大妈的电话,“301室的老汪我已经三天没看到他了,我担心他会不会出什么事啊,你们赶紧过来看看。”
当吴书记等人来到汪大伯家楼下,63岁的邵大妈和老伴何大伯早已等在单元楼门口,“以前我们经常出去锻炼身体,或者去社区参加党组织活动,可是最近三天,我都没看到老汪”。
今年86岁的汪大伯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革命、老党员。老伴早些年去世之后,汪大伯就独自生活在红梅社区,平时喜欢和社区的其他老人一起锻炼,但是最近三天,邻居们都没见到过大伯。
吴书记立即爬上了汪大伯家的气窗,透过气窗,他看到汪大伯躺在客厅里,一动不动。“我们马上拨打了120和110。”吴书记说,“大伯被120抬上担架的时候,已经奄奄一息了,身上有许多淤青,肯定是在家突然摔倒的。”
塑料袋升级黄丝带
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汪大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这次全靠邻居,全靠社区的工作人员,要不然我爸爸肯定就没了。”汪大伯的女儿看着慢慢恢复健康的父亲,难掩感激之情。
虽然汪大伯被邻居和社区救了回来,但通过这件事,吴书记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黄丝带行动一定要立即推广,好好推广!”
吴书记表示,在受到张大伯用塑料袋系在大门上向邻居传递“暗号”的启发后,他就决定模仿张大伯的模式,定制一批带有磁性吸盘的黄丝带,然后贴到每一户独居老人家中,并且发动这些老人周围的邻居,熟悉“暗号”,一起来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及时和社区保持联系。
“我们现在定制了一批这样的黄丝带,已经和20多户独居老人沟通并和邻居商量好,爱心黄丝带的工作已经初步展开,很快,全社区都会纳入这个爱心黄丝带的行动。”吴书记说,“当然,这也需要广大邻居的积极配合,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邻居都非常地支持和配合这项举措,接下来,除了我们社区,我觉得还可以向其他社区、街道推广。”
蒋大伟 孙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