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喝茶,打打牌,老人们在“一元早茶”茶室里悠闲地消磨时间。
浙江在线09月28日讯经过近3个月的装修,太子湾揽樱轩茶室重新开放了。太子湾的“一元早茶”从迎宾亭搬回到了揽樱轩。
昨天早上7点,老人们高兴得就像幼儿园的孩子来春游,捧着从家里带来的点心和零食,兴冲冲地走进装修一新的茶室。
专门为老人换置藤椅
太子湾的揽樱轩,地段相当黄金,就窝在樱花丛中。
昨天清晨5点多,就有老茶友赶来了。茶室一开门,大家连连说“好!好!好!”墙壁比以前白了,屋子看起来亮堂堂的。桌椅、茶具、餐盘都换成新的了。
家住庆春路的蔡大妈和老姐妹天不亮就出门了。她说,老底子的揽樱轩,名字好听,实际上就是一个劳保茶室。几只茶杯,几把热水壶,大家都是条凳儿坐坐。老人家坐久了,腰还有点酸。
装修后,老板包先生把硬邦邦的木凳儿,全都换成了带靠背的藤条椅,靠背处有弧度,刚好紧贴腰部,坐久了也不累。
揽樱轩门口还有一段长廊,原本是露天的,老人们喜欢坐在这里喝茶,因为通气,但是下雨天就坐不了了。这次装修,在露天长廊顶部盖上了玻璃罩,风吹雨打都不要紧了。
而且老板包先生还特别爽气,遇上下雨天,还专门为“一元早茶”的老茶友们留下两个包厢。
老人喝的不是茶是感情
尽管揽樱轩从里到外都重新装修过了,但茶友们进出依旧熟门熟路,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样。
走到茶吧,放下一块钱,泡一杯清茶,可以自己带杯子,也能用茶室的杯子。哪怕今天没带零钱,服务员也会微笑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
一大早赶来喝“一元早茶”的茶客,大多是杭州本地的老人,与茶室有20多年的感情了。
杭州老人的地缘文化观念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维系。对这些老人们来说,茶友就是老邻居,邻居间互相照顾。这种“照顾”不单是饮食起居,更重要的是隔三差五的谈心交流。
一桌茶友,谈谈股市,看看报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老人们每天八九点出门,在茶室呆上一天。下午3点去菜场买菜,再回家做饭。一天不来茶室,心里就不舒服。有时候还会把自家烧的菜,儿女孝敬的水果拿到茶室,与茶友们一起分享。
如果有哪位老人,连续好几天都没出现,大家都会往他家里打电话,担心他是不是生病了,还是出什么事了。
感谢早报对一元早茶的关注
一听说记者是早报的,许多老人都说“多亏了你们,否则这一元早茶是喝不上了。”
原来,早在2007年年底,为了提高茶室的经营档次和利用率,花港的“一元早茶”将成为历史。
早报对此作了连续报道,引起时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的高度重视,他还在2007年12月18日早报第5版该篇报道中专门作了批示。
市民的呼声、早报的报道与市委书记的批示,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迅速作出积极反应:低价的“市民早茶”会在西湖景区里一直开设下去,茶客们可以继续享受喝“一元茶”的乐趣。
难怪外地人都说,生活在杭州,真是好。
通讯员 宗圣凯 记者 黄轶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