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最近,上虞市下管镇联新桥村妇女王建芬,在村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以前我在杭州的建筑工地帮忙烧饭,孩子留在家里不放心。现在既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孩子。”王建芬说。
王建芬的工作是给空调电机绕线。这是卧龙电气集团设在联新桥村的一个配套加工点。公司副总经理朱亚娟介绍,公司设到村里的加工点有273家,去年与这些村的合作金额达8000万元以上。
把车间设到村里的规模企业,在上虞市非常普遍,阳光集团、华鑫压铸公司、瑞昶实业公司等送来设备、原料、订单和技术,在村企互动中不断壮大队伍。据最新统计,该市百强工业企业中,有68家到村里设立了配套产品加工点,总数达2687家。这些加工点从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加工项目中分离出来,无噪音、三废,适合在农村开办。
量大面广的配套加工点,至少让两万余上虞农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记者在联新桥村加工点看到,与王建芬一起绕线的女工有40多人,全是本村人。她们拿计件工资,每月在1200元至1700元不等。而且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上班,每天还有足够的时间照管孩子。
下管镇工办主任王铁军介绍,一些加工产品,村民只需把原材料领回家中就可以加工。在下管镇一条商业街上,摆小摊的、修自行车的、理发的,没有顾客光临时,都在串磁环赚钱。近3年来,上虞山区农民利用这种方式增收,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全市1至2个百分点。
企业也从中得到好处。上虞规定,企业可凭加工费发票,由政府补助千分之三。尤其是实行配套本地协作后,企业生产能力增强,供货周期缩短,采购和劳动力成本降低,用工紧张状况缓解。有企业测算,配套产品本地化后,生产成本约为原来的75%。
大企业配套协作本地化,也让村集体经济找到了源头活水。去下管镇芦山村,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要转32道弯。“要是过去,这么偏远的地方,村里的房子哪租得出?”村民张燕飞说。自从卧龙公司在这里设立配套加工点,村里每年可以收取两万元房租费。现在,上虞农村一些大会堂、祠堂等闲置房,都成了香饽饽。政府还每年出资1500万元,鼓励村里新建物业项目,最高补助达70%。
编后:上虞市这一做法,可以取得三赢的效果。对农民来说,找到了一条“亦工亦农”的致富路子,尤其使妇女和老人有了赚钱机会;对企业来说,在本地实施配套加工,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对村里来说,盘活了闲置资产,提升了村级集体资产使用效率。这表明,各级干部只要心中装着企业和农民,千方百计为他们搭建供需平台,就能形成企业有效益、百姓得好处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