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8日讯“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劲动力,但同时也滋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病,引发了较严重的发展失调问题。”
昨天,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在杭州落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出席论坛闭幕大会并作闭幕演讲,“破解这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科学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是实现这一理想和追求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命题。”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三场平行分论坛上,演讲嘉宾围绕“城市治理与社区参与”、“建成环境与宜居生活”和“社会保障与和谐城市”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地面没有红绿灯
人在高架行
深圳市维时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董国良提出了节地通畅城市模式,简称“节地模式”,也就是一个在约占市区面积20%的地面道路专供汽车行驶,取消红绿灯,汽车连续行驶;约占市区面积40%的地面建停车库,停车位的数量是现在城市的10倍。
按照其设想,“地面道路上方设盖板,盖板与地面停车库屋顶相连,形成了约占市区面积60%的架空平台,这个平台上面布置建筑物、平台花园和步行区及自行车行驶区。”此外,再设置花园绿地。
董国良说,经过测算,该模式的结果将使道路的通行能力是现在的5倍。
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五大基本要素:
一是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区位条件,拥有宜人的气候、宁静的生活环境等;二是具备良好人文环境与城市文明,拥有发达的教育,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谐的社区文化等;三是具备良好的健康安全与生活便利条件,拥有健全的法制秩序、便利的交通出行等;四是经济发展与国际化程度较高,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充足的就业机会等;五是具备完善的公共安全文化、宗教、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等。
宜居的生活
是上下班不超过一小时
城市环境与宜居生活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
且看嘉宾的不同回答。
张建庭(杭州市副市长):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城市基础问题,就是交通。
董国良(深圳市维时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我的回答是个数字“1001”。“100”是指的户外空间要100%的没有汽车,整个市区就像大公园一样。后边的“1”就是人的上下班的交通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而且其中用半个小时左右步行,这就是宜居。
邓伟志(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我的理念是尽快转变我们建设的理念、观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杭智科(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最重要的是解决在中国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城市市民的参与权,市民能参加各种各样对他们有影响的决策。记者 魏皓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