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0月19日讯 这两天,无意间翻开一本本开始泛黄的采访本,一种温暖的感觉再次涌上我的心头。
采访本上记录的,是我5年来曾经采访过的医生和病人。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百姓健康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看到了我省为实现“病有所医”做出的不懈努力。
时光回到2006年。那一年,我成了一名卫生记者。当时,国家开始调研撰写新医改方案,“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病有所医”还只是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如今,梦想已经来到眼前。
农民看病能报销
2007年底的一天,我第一次走进桐乡市濮院镇新联村村民朱桂章家。当时,这位61岁的老人坐在长板凳上,高兴地对我说:“多亏参加了合作医疗!”
这年4月,朱桂章的妻子王桂花心脏病突发引起脑梗塞,落了个半身瘫痪,他向亲戚朋友借了5万元。如果不是当年8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他报销了7万元,年收入不到3000元的朱桂章就算不吃不喝,干上20年也还不清。
日前再次和朱桂章聊起时,妻子现在每年的康复治疗费用在2000元左右,合作医疗每年报销500元、政府每月困难补助200元,基本不用自己掏钱。而且,镇里还为每个村民建起了健康档案,发了一张合作医疗“一卡通”。有了这张卡,在医院看病当场就能报销。
经过两年的试点之后,我省2005年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只需每年缴纳几十元的费用,加上政府补贴,就能报销医药费。同年,我省还首次在全国开展了针对参合农民的免费健康体检。
家门口就有医生
2009年10月,我第一次采访张金亮。当时,这位43岁的中年汉子激动地对我说:“感谢医改的好政策,让我能够重新做个乡村医生。”
2002年,由于卫生院医疗条件很差,卫生院门可罗雀,张金亮无奈辞职外出谋生。2009年7月,听说县政府重新把乡镇卫生院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提高了乡村医生待遇并公开选聘乡村医生之后,张金亮重新考回了自己钟爱的医生职业,成了景宁县外舍卫生服务站金钟分站(村卫生室)的副站长。
前几天,再次走进张金亮所在的金钟分站时,这里已经装修一新。原先因为没有卫生室只能坐船去县城就医的村民,走路十几分钟就能看到社区医生。不仅如此,张金亮还和站里的其他3位社区医生一起,为全村农民每人建了一份健康档案,定期走访、随时上门服务。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改变的是称呼,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理念。
为了这个变迁,我省近年来倾注了大量心血: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扩大社区责任医生队伍、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到2009年,全省已经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卫生站(村卫生室)9000余家,绝大部分城乡居民步行20分钟就能找到就近的社区卫生机构。
社区买药更便宜
今年2月24日,当我采访半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朱剑琴时,她正在忙着组织工作人员更新药品价格。因为从第二天开始,包括这个中心在内,全省首批30个县(市、区)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站,全部药品都按进价进行零差率销售。也就是说,卖药不赚病人一分钱。
老百姓到社区医院买药更便宜了,这让做了多年医务工作者的朱剑琴从心底里高兴。对于医生来说,只要安心把病人治好就行。
近日,再次采访朱剑琴时,她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次的门诊费用已经降低了17%,从2月25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来累计为病人节省了161.75万元药费,真正实现了让利于民。
省卫生厅厅长杨敬告诉记者,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全部药品都实行零差率销售,不仅是为了切实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切断基层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也是为全民的长远健康素质负责。
今年7月1日,我省在全省60%的地区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到明年,我省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都只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省增补的非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实施单位也将从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到县以上医院。
-新闻链接
●到2009年,全省已有3035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省农民人数的92.6%,住院报销和门诊报销比例分别达到36%和24%,浙江农民的健康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
●我省2009年有1146万余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医保,423万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保,一张惠及全省人民的全民医保蓝图初步绘就。
●我省大力开展“城市医院牵手社区”行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责任医生的服务能力。到2009年底,社区门急诊总人次约占同期全省门急诊人次总数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