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6日讯前天,永康外来种粮大户章天寿早早起了床,冒雨开车去巡查承包田。“今年晚稻丰产已成定局,平均亩产要比去年增加一倍。”说这话时,章天寿一脸轻松。
种得多为何反而赚得少
2008年,章天寿共租地580多亩,因粮食卖得最多被永康市政府评为“种粮状元”,获得10万元重奖。去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加上人手不够,田间管理没有跟上,他的早稻、晚稻有100多亩绝收。在当年永康市十大种粮大户评选中,章天寿仅列第10名。“100多亩稻田绝收,‘种粮状元’自然丢了,算起来损失至少有10多万元”。
自己比别人多种了上百亩田,怎么效益变差了?章天寿算了一笔账。
目前在永康承包一亩农田一年需要200元钱,每亩稻平均支出为稻种20元、化肥120元、农药60元、柴油30元、日常田间管理人工费20元,再加上其他费用250元,生产成本在700元左右,双季稻则只要600元左右。永康现在粮食平均亩产为400公斤,每公斤收购价为2元,每亩收入800元,另外,每亩还可以拿到浙江省财政粮食订单补贴140元。这样算来,就算不考虑早稻288元/亩、晚稻160元/亩的补贴,种粮收益也是可以的。
永康市农业局党委委员成其仓说,正是因为种粮收益还可以,有的外来种粮大户会有广种薄收的思想,殊不知规模越大,投入就越大,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稻谷收晒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特别在插秧、收割等关键时节,永康劳动力紧缺,种粮大户极易错过农时而造成损失。
种粮规模以多少为宜?成其仓认为这并不是绝对的,要结合地理条件、机耕程度、劳动力状况、交通条件等因素,面积过大,超出劳动力管理范围,或者不能有效推行机械化耕作,增加管理成本,就会加大市场风险。在永康,有两个劳动力的家庭一般以不超过600亩为宜。
规模经营要适度
章天寿仔细想想,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他去年100多亩农田绝收,主要原因就是几十亩早稻受台风影响倒伏,无法机械收割,人工收割又雇不到人,误了农时,造成晚稻不抽穗。
找到问题的症结,章天寿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去年底,他为两个儿子一人买了一辆轿车,唯一要求就是两人必须跟在他身边种田。春节过后,他又把女儿、女婿、儿媳妇、亲家公、亲家母带到永康,有了7个帮手,又新承包了300多亩耕地。“我还雇了两个永康本地人,把900多亩田分片让他们9个人负责,我负责巡查和技术指导,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今年永康遭遇低温天气,早稻成熟季节推迟了7至10天。章天寿却利用农业机械化装备和充足的人手,在十来天时间里就将450多亩早稻收割、灌水翻耕、双季晚稻插秧全部完成。“今年秋季冷得早,如果不是抢得农时,损失要比去年还要大。”
永康市农业局局长黄培杰说,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看,应当说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必由之路,但有“适度”的问题,其决定于自然条件、社会化服务,以及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要算“加减法”,绝不是规模越大越好。为此,永康市这两年在“十大种粮大户”评选办法中,种植面积的分值仅占40分,更多地引导种粮大户注重粮食产量和新技术运用,种粮收益明显增加。(据金华日报 许新云 周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