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只是具备了成为精英的有利条件,但要成为精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周四下午,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杭州市就业局局长陈旦秋在浙江财经学院为在校学生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热点,解读杭州就业创业政策,并帮大学生们分析为什么工作不好找。
这是由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杭州市人事局、共青团杭州市委、杭州市科技局、杭州市工商局等部门共同推出的“2010年杭州市大学生就业创业主题宣讲系列活动”其中一个讲座。为期两个多月的活动,将陆续推出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创业沙龙、“典型引路”创业经验分享、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以及教你如何择业等七个主题共计99场讲座,覆盖在杭38所高校。
不少企业资深HR也要求参与宣讲活动,通过宣讲平台与大学生分享经验,指导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少走弯路。此外还有40余家见习基地企业将随主题宣讲活动进校园举办小型宣讲招聘会。
今年在杭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89%
本科生起薪1990元/月
2010年我市经济企稳回升,整体就业形势好于去年。2010年在杭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60万人,较2009年增加0.87万人,增幅8.08%。毕业生离校初次就业率高于全省水平(95.89%),较去年93.62%的初次就业率高出2.27个百分点。
从杭州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统计数据看,截至目前全市接收高校毕业生6万余人,其中市区接收毕业生39273人,较去年有微幅增长。从生源情况分析,市区接收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10827名,接收外省市生源高校毕业生28446名,引进外省市生源应届毕业生人数占到接收总量的72.43%。
从人才市场岗位信息发布情况分析,今年1到9月市人才市场34899家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561763个,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岗位需求1105个,本科生岗位需求28944个,大专生需求100273个,大专学历以下及学历不限的岗位需求431441个。需求排行前十位的岗位分别是营销/销售类、机械类、房地产/建筑类、服务类、计算机类、广告/美术/设计类、技工类、财务/审计/税务类、行政后勤类、工厂/生产类,合计占到需求总量的76.48%,其中营销/销售类岗位需求219310人,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机械类,占到需求总量的39%,成为人才市场的需求主角。
从薪酬情况看,据《2010中国薪酬白皮书》显示,2010年杭州市大学毕业生起薪情况也好于去年:本科生1990元/月,硕士生3508元/月,涨幅为6%左右。
明年就业形势总体向好
经济转型为大学生带来就业机遇
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存在不确定因素。近年来杭州市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上升,稳定就业率也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呈现总体向好的趋势,但杭州市整体就业形势错综复杂,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存在不确定因素。
首先,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世界经济复苏也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杭州市外贸依存度较高,这些都会继续给我市实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国内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交织,“两难”问题增加,这些都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变数。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下,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全国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将持续存在。另外,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危机来时的大失业与复苏阶段的大缺工,大起大伏,交错产生,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同时并存,都凸显出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进一步加剧。
另外,从失业动态监测数据看,三月末与上年末相比,全国99个城市19个行业中有13个行业仍存在岗位流失,累计岗位流失率为0.23%;同时,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其中有一半以上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险补贴,其稳定性堪忧。
杭州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就业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这其中既有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促使就业增长的问题,也有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也是一个利好消息。原本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型升级后,需要的则是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对口专业的大学生将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知识无法转化为实际能力
应届大学生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
大学生找工作为什么不好找?身上这些毛病最好改一改。
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期望值偏高一直被认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颇有争议,也有学者提出“人力资本市场讨价还价无可厚非”的理论。但是毕业生对就业薪酬的期待明显偏高,在就业区域、就业行业的选择上与现实有差距,就业地域扎堆的程度高等现象确实存在。就业目标价值定位过高,判断实现的可能性偏小,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能顺利实现就业。
知识转化率低。有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大学生独立性不强,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自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大学生完全独立完成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只占40%。
就业目标模糊。中国也有俗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所谓的精英是在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事业有成的人,大学生只是具备了成为精英的有利条件,但要成为精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局长说,才进入社会就想着有高薪又舒适的工作不可能,大学生一定要从基层做起,通过若干年的磨炼,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据每日商报 孙颖 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