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3日讯“6月份开始预约,到现在还是没有床位。”这几天,市民徐女士心急如焚。
徐女士的母亲郑老太今年87岁了,腿脚越来越不便,生活渐渐无法自理。目前,郑老太一人独居,四位子女工作都很繁忙,无法时时刻刻照顾老人。徐女士告诉记者,母亲也愿意入福利院养老,可等了5个月,她从市福利院得到的答复还是“没床位”。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2009年,衢州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399984人,占全市人口的16.01%(全省平均16.18%,衢州居全省第8位)。而全市现有养老机构97家,床位数10346个。至2012年,衢州老年人口将达46万。随着社会老龄化逐渐加剧,养老成了迫在眉睫的命题。特别在市区,已出现了养老机构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入院养老需排队等候
昨天下午,当记者来到位于市区白云北大道的市福利院时,几名老人安详地坐在大门口晒太阳。“在福利院住了三年了,挺习惯的,照顾得蛮周到。”一名老人告诉记者。
市福利院现有床位260多张,接收的老人分为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和介护老人,其中介护老人需特级护理。市福利院办公室主任曹蕾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福利院出现了等床位现象。
“床位都满了,有入住意向的老人只能先登记,等候床位空出来。”市福利院休养部的负责人说,现在,有不少老人正在排队,久的已经等了半年多。
记者了解到,这些欲寄养的老人多为身体不佳,需要照顾护理,或是空巢老人。
据市民政局调查测算,全市城镇老人有机构养老需求的有5188人,而现有5个福利院和3个民办养老院的1315个床位已是捉襟见肘。
养老机构布局欠合理
目前,全市每百位老人拥有床位数1.96张,居全省第9位,实际养老机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1.5%。
据市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透露,现在养老机构床位紧缺的现象主要集中于市区,农村的养老机构目前尚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郑志宏介绍,农村敬老院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农村五保、“三无”人员等。受服务对象的限制,全市敬老院的床位利用率还不到61%。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敬老院必须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移,改善、提升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由“救济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增加床位治标不治本
郑志宏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市福利院休养楼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一次性完成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00张以上,可大大缓解市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
但郑志宏的话中也透出隐忧,“休养楼的建设,只是从硬件上满足社会寄养的需求,软件上还需要花不少功夫。”他所说的软件,主要是指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配备。
据介绍,市福利院现有护理人员17名,每名护理人员要照顾十多位老人的起居。护理人员的年龄在40岁至55岁之间,大部分人文化程度不高,且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有学历、年纪轻的都不愿意来干这种‘伺候人’的活,招工难,要招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更难。若要找个特级护理区的人员,那是难上加难。”曹蕾对此直言不讳。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全市的养老机构护理员,只有为数不多的经过专业培训,绝大部分都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向老人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目前,也只有少数养老机构开展内部专业培训。
建衢州特色服务体系
近年来,衢州十分重视老龄事业发展,但“白发”浪潮来得太快,让衢州的养老机构难以招架。目前,衢州已初步建立了适合衢州实际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服务为补充”的养老框架。
据调查,衢州90%以上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首选家庭。“这是由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决定的。”郑志宏说,随着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家庭成员照顾老人力不从心,因此,依托基层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网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客观要求。
目前,衢州已选择了一些基层社区开展试点工作,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从单一的家政服务,逐步向“助餐、助洁、助医、助困、助急、助乐”六大方向拓展,并逐步延伸到心理慰藉等深层次关怀。
“柯城区府山街道推出的爱心免费卡、医疗优惠卡、老年营养餐卡、结伴同行卡、安全出行卡等居家养老服务‘五卡’,得到了省里的肯定。”郑志宏说,今后,这种居家养老服务将不断扩大覆盖面,并向深层次发展。
据衢州日报 记者 徐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