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03日讯减负背景下,学生们的作业变少了,多出来的时间孩子们都在忙什么?近日,记者发现,市区一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体育俱乐部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好去处。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来到俱乐部挥汗如雨,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训练。据俱乐部负责人介绍,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健康体魄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开始逐渐走出“重智轻体”的误区。变补文化课为“补体育课”,正成为当下众多家长的新选择。
妈妈当陪练让“小病猫”变“小老虎”
10月29日晚上7:30,记者来到市区兴华苑一家乒乓球俱乐部,二十多个小学生正在大汗淋漓地练球。在场地一边,齐齐坐着十多位家长,他们认真地看着孩子打球,不时为他们叫好加油。
其中一个叫汪家骏的小男孩,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个头很高,打了半天衣服湿了也没喊累。他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家骏练了两年球,乒乓球让他从“小病猫”变成了“小老虎”。原来,小家骏是早产儿,出生时体重才2公斤,体质一直很弱,刚上幼儿园时三天两头生病。妈妈刚开始给他吃各种补品,可效果一直不好。上了小学后,妈妈改变方法,想通过运动提高小家骏的体质,于是让他参加了乒乓球俱乐部。
从去年开始,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晚上妈妈都带着小家骏学乒乓球。渐渐地,小家骏的体质有了明显转变,感冒变少了,饭量也上来了。小家骏的妈妈说,看到这么明显的效果,她就一直坚持陪孩子练球。两年下来,没想到原本弱小的小家骏倒成了班里个头最高的学生。
“俱乐部才开了不到两年,来学球的孩子越来越多,现在已经有30多个孩子在这练球。”这家俱乐部的教练徐灿文说,学生家长让孩子来练球的初衷基本上都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体质。有的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有的是控制孩子的体重,有的是为了孩子少生病。
家长逐渐走出“重智轻体”误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区一些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俱乐部都拥有不少小学员,而且以小学生和初中生居多。这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认识到孩子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不少家长表示,孩子通过体育运动,不仅增强了体质,还锻炼了意志。许多原本体弱内向的孩子,经过体育锻炼,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切磋,都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些都是家长愿意看到的。
如今中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孩子们的运动时间越来越少,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愈发严峻。加上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孩子“没空玩”,结果孩子们都变成了不会玩的“宅娃”。不少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对“玩”的定义就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一些孩子完成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大部分都给了电脑。“与其让孩子晚上在家‘钉’在电脑前,还不如送他们去俱乐部打打球,既能强健体魄,又可以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两全其美。”一位家长表示。
“越来越多的家长支持和鼓励孩子参加体育俱乐部是一个好现象,这表明家长已逐渐走出‘重智轻体’的误区。”新星学校体育老师、柯城区乒乓球培训基地的总教练孟子栋认为,无论是出于增强体质还是磨练意志,这都反映了家长对孩子体能素质的重视。
应培养孩子终身锻炼观念
虽然不少家长正逐渐意识到体能素质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每当遇到“体育”PK“成绩”的时候,家长往往会选择后者。采访中有不少学生向记者抱怨这样的情况:在低年级时,因为课业不重,课余时间多,家长一般都支持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但一到了高年级,由于有中、高考的压力,家长不仅不支持,甚至会干扰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学校组织的一些篮球赛、足球赛,家长就不愿意孩子把时间精力花在体育活动上。这种做法导致孩子缺乏终身锻炼的观念。
市教育局体育教研员王菊红告诉记者,许多家长都明白运动给孩子带来的好处,但目前真正拥有培养孩子终身锻炼观念的家长仍为数不多。体育运动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但孩子的自觉性和毅力不强,若没有学校尤其是家长的督促鼓励,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不利于保持体育锻炼的效果。
“健康体魄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前提,家长应一直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王菊红说,运动能力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肯定也不错。在许多西方国家,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放学后都会去参加各个社团俱乐部的体育活动,而不是闷在家里做作业。“体质健康是关系到孩子一辈子的事,不管做什么,有个过硬的身体才是前提。”
据衢州日报 记者 姚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