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是我国重要的水稻品类,也是极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4年,由于各方面原因,各地早稻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提高早稻面积成为当前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那么,早稻发展的新途径在哪里呢?
位于杜桥镇的试验田里,早稻平均亩产达600公斤,比常规种植增产200-250公斤。
浙江在线11月08日讯从2008年开始,临海市农业局尝试开展在旱地种植早稻,经过3年努力,他们找到了一条以“西蓝花—早杂优”水旱轮作为中心的旱地发展早稻新途径。
“今年,我们在推进作风建设过程中,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杜桥镇建立的120亩‘西蓝花—早杂优’水旱轮作示范方,收效明显,西蓝花平均亩产达1150公斤,比常规种植增150公斤;早稻平均亩产达600公斤,比常规种植增200-250公斤。”临海市农业局局长陈宰金说,这一途径突破了早稻种植困境,有利于稳定早稻生产。
一套旱地早稻技术体系
临海市农业局专家介绍,新轮作模式的关键在于筛选出了早杂优新品种旱优2号,它具有旱作、高产、稳产、适应性好、品质优等特点。
同时,针对新品种旱优2号存在的“怕倒伏、怕杂草、苗不齐”等缺点,该局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攻克技术难关,使旱优2号在当地推广成为可能。
据了解,该局针对新轮作模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旱地种早稻的技术体系,包括适期播种、整平田面、施足肥料等。比如,结合西蓝花生产适时播种,采取免耕法直接播种以及“基肥重、分蘖肥要控、穗肥要准”的施肥法则,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据介绍,临海市推出的水旱轮作模式有两大好处——
一是有利于促进西蓝花等经济作物可持续发展。它解决了由于冬季西蓝花采摘后土地闲置问题,而且通过水旱轮作可以减少西蓝花病虫害发生,降低成本,促进西蓝花增产增收。
临海市目前拥有适合水旱轮作的西蓝花种植面积3万亩,全面推行后,按每亩增产150公斤计算,预计该市西蓝花增4500吨,增收900万元。
二是有利于促进早稻生产全面发展。充分利用西蓝花等经济作物的闲置旱地种植早稻,改变过去早稻无人种的局面,使扩大早稻面积成为可能。同时,改变了过去早稻低产的传统,实现早稻高产增收。
据测算,全面推行后临海市早稻面积将发展3万亩以上,按每亩增产200-250公斤计算,预计该市早稻增产6000-7500吨,增收1200万元-1500万元。
探索农场式生产模式
据统计,创办的120亩示范方里,早籼杂交稻和西蓝花在实现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早籼杂交稻的平均亩收入1155元,对比增8%;西蓝花平均亩收入5410元,对比增10%,合计亩收入6565元。
“今后,我们将依托合作社,探索农场式生产模式,对新轮作方式进行全面推广。通过合作社统一承包土地建立农场,由合作社组织农民开展生产,合作社与农民紧密结合、合理分工。”陈宰金说。
据了解,今年通过临海市禾康粮食专业合作社建立的120亩示范方,早稻最高亩产达650公斤,比常规田高出近1倍。
据台州日报 刘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