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我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一个‘橡皮人’,领导骂几句就骂几句,同事们做出了什么成绩,我也无所谓。”陈先生在某事业单位工作,他告诉记者,在自己周围,这样的“橡皮人”并不在少数。“对什么事情都不疼不痒,经常要参加应酬,根本没时间充电,总感觉很累,但是闲下来又觉得很无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有好工作的都市白领都出现了“橡皮化”,人们似乎在变得越来越麻木不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白领落入“橡皮”式的生活?
“橡皮人”一词最早始于王朔1986年发表的小说,如今,它被用来形容职场上的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效率,没有反应。整个人犹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见、对批评表扬无所谓、没有耻辱和荣誉感。”作为一种社会人格,“橡皮人”在24年后的今天卷土重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变成无梦、无痛、无趣的“橡皮人”。并认为,成功主义、阶层板结、价值偶像的缺失,共同制造了“橡皮人”。 “橡皮人”沦为打酱油的局外人,相继遭遇职业枯竭、才智枯竭、动力枯竭、价值枯竭,最终情感也枯竭。
职场搜索
橡皮人名片:
王晓莉,女,29岁,某广告公司业务员,工作5年
橡皮化指数:★★★★☆
“不用找了,我就是你说的那种橡皮人!”当王晓莉听完记者描述的橡皮人特征之后,她毫不犹豫地给自己贴上了这个标签,并痛陈起自己的“橡皮化”经历。
“我现在是老油条、老甲鱼了,而且是裙边拖地的那种,要形容我现在的工作状态,那就是一个字,混。”王晓莉摆出一副老资格的样子,眼中却飘过一丝无奈。
5年前,王晓莉刚学校毕业工作的第一年,她是非常认真、非常卖力的。
由于刚上手,手上没有广告客户资源,需要自己一家家去跑,王晓莉顾不上天气好坏,每天骑个自行车,戴个帽子,就出去了,往往一跑就是一整天。2005年的夏天非常热,太阳很毒,最远一次,王晓莉从市区一直骑车骑到了三墩,一天时间就晒得像个非洲人。办公室同事笑赞她有运动员精神。王晓莉说:“那时候自己新人,很有干劲,总想好好表现,让领导看到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想证明自己。”
后面两年,王晓莉依然尽心尽力,为了给公司创造广告增量,她多次主动想点子,策划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她花了大心思,自己认为很不错的点子,并未得到领导的肯定、支持和帮助,有几次还“吃力不讨好”地被领导批评,这让王晓莉的工作热情大大受挫。她觉得,领导根本不重视自己这点小业务,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可有可无的人。
再到后来,公司人员更替变动,加之王晓莉手上相关客户行业又不景气,王晓莉逐渐感觉自己被公司边缘化,工作积极性也越来越低。“反正做多做少,都只有这么一点钱,整天忙来忙去没结果,领导反而还会怪你没用,还不如就索性晃着。”王晓莉坦言,“我现在就把手上必须做的事情做掉,平日工作能拖就拖,能不做就不做,对领导的态度也很麻木了,以前是领导一句表扬,回家都要激动半天,现在人皮掉了,批评也没感觉了,活脱脱的橡皮人么。”
橡皮人名片:
沈达达,男,27岁,某电力单位设备部人员,工作3年
橡皮化指数:★★★★
“我可不是没有耻辱和荣誉感的人!但是你要说橡皮人,我算得上半个吧。”沈达达在同事眼中,就是一个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的人。而他自己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加深了这种无梦、无痛、无趣的感觉。
“我没什么背景,性格又内向,大学毕业以后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虽然不是公务员,但也算是事业单位,当时在同学之中算是还不错的了。”沈达达说。身为设备部人员,沈达达的主要工作是保证系统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这对他来讲,这个工作并没有什么挑战性,完全能胜任。渐渐的,倦怠情绪想个蚕茧,把沈达达紧紧包裹住。“日复一日,每天生活都近乎一样,我感觉自己像个老人,生活非常单调。”沈达达说,“开始还觉得自己的岗位比较轻松,赚到了,现在才发现,这样的生活会让人懒惰、麻木,失去激情,甚至提前老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达达的倦怠情绪越积越多。“我的工作没有上升空间,现在是这样,二十年后还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好努力的呢?别人看来很重要的东西,都在那里争啊抢的,我是真的觉得无所谓,一点竞争意识都没有。”沈达达已经从最初的郁闷到了现在的无所谓,他挂在嘴边最多的三个字就是“习惯了”。他现在的状态是:和尚敲钟,得过且过。
橡皮人名片:
于扬,男,28岁,某私企销售部经理,工作4年
橡皮化指数:★★★☆
“我想,我还没有沦落到成为真正的橡皮人,但是最近我的状态确实不太好,坦白说,我消极怠工已经快3个月了。”一直意气风发的于扬显得身心疲惫,异常憔悴。
于扬现在是某私企销售部经理,主要负责对外贸易,在同学圈里一说,大家都觉得是个很风光的职位,但于扬自己知道,压力有多大。“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感觉要被掏空了。”于扬说,“我对现在的这份工作充满了厌倦情绪。”
当初选择这份工作,于扬有自己的打算,他认为自己年轻,有资本,可以在小公司锻炼一下,拼一拼,最后自己创个业,理想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三十而立”。可事实上,4年过去了,于扬却觉得自己离“三十而立”的目标还是很遥远,压力越来越大。于扬说:“男人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会有很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房子、车子、结婚,样样都需要资金支持,但是这份薪水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心理上很不平衡,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于扬对职业未来感到茫然和无助,上司无法给予他有效的指点和帮助,全靠自己的经验和闯劲,这让他觉得“很憋屈”,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感觉自己的青春经不起消耗了。
“人在社会,生活就是瞌睡,工作就是开会,应酬就是喝醉,责任就是责备,领导总是全对,物价总是翻倍,基本没啥地位。”于扬引用了一条短信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他正在橡皮化边缘苦苦挣扎。
心理专家支招
杭州第七人民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毛洪京说:
所谓的“橡皮人”,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字,叫做“职业倦怠”。美国作家格林写过一篇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讲的就是一个建筑师功成名就后身心俱疲,最后只有逃到非洲森林。随后,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职业枯竭”(job burnout)这个概念。
其实这种职业倦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职场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会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造成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本身的个性特征,还有一个是工作性质。像教师、护士、医生、银行员、程序员、公务员等等群体中比较容易出现,因为他们的工作相对来讲弹性比较小,需要长期保持某个状态,时间久了,自然容易产生厌倦感、消极抱怨。
要解决职业倦怠,有两点很重要。第一个是要调整认知,角色互换,学会站在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有些人经常会觉得我做得那么辛苦,为什么领导看不到?这就跟评估业绩的标准有关,上级在评价你的业绩时与你的角度往往不同,上级更关心的是你给公司、企业带来了多少利益,而不是你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劳力,一般来讲,对于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利益、具有创新精神的员工,上级给的奖励往往更多。所以在工作的时候,不妨站在老板的角度,想想老板需要什么,而不是只思考自己想做什么。
另外一个,目标必须要合理。有些人觉得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抱怨待遇不公平,这个时候你首先要看看你定的回报目标是不是合理,过高的期望必定带来失望。最后需要提醒的是,长期消极怠工的后果是很糟糕的,事实上消磨的是自己的青春,不是公司的业绩。
小测验
你离“橡皮化”有多远?
1.你是否总在例会上很不自觉地找一个远离上司的位置。
2.在一个月内的会议上你没提出你的想法与提案。
3.在两个月内你的提案或建议没有被采纳过。
4.在三个月内的业绩上你没有达标。
5.一年之内,你没有受过任何表彰或批评,但你却不在乎。
6.公司改变管理制度,在你看来并没有切身的影响。
7.出了问题并不想自己去解决,而是等着同事来解决。
8.混混日子就可以,因为你总是觉得自己并不是处于与自己能力相符的职位。
9.在大家聚会或活动时,你大多数时候坐在角落冷眼旁观。
1~3项橡皮人1次黄牌警告:你开始在工作上出现倦怠或掉以轻心,开始出现橡皮化的端倪。继续这样下去,上司、同事对你的期望值会逐渐降低。
4~6项橡皮人2次黄牌警告:你已经踏入了半橡皮化的圈套。过去曾经努力积累的形象屡屡自我破坏,无论上司还是下属,都开始对你的能力表示怀疑,而你却依然得过且过。
7~9项橡皮人红色警报:你绝对已经是资深的“橡皮人一族”,大家连提起你的兴趣都没有了,一旦出现裁员的消息,大家都知道有你做垫底,随时把你推向这个“深渊”。
通讯员 汪红梅 记者 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