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是一段历史的节点,杭州砥砺奋进,春华秋实;
五年是一段发展的跨越,杭州日新月异,壮美如歌。
过去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推进“一化七经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新篇章,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去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预计今年全市生产总值可超过5900亿元,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突破1万美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可突破1万亿元……
从硬指标看,“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以2005年价格计算达到49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保持领先;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68500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接近6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这一目标,已经超额实现,杭州经济发展之迅猛显而易见。
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加快。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8年杭州成为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创业创新体制、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善。政府职能转变、管理创新、行政效能提高,既与市场经济发展高度契合,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要。同时,以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激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成为杭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
“3+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成效,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我市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成为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引进取得重大突破,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步提升;文化创业产业迅速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业产业中心”升级为全国性定位;都市经济圈建设势头良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取得重要成果,内资引进成绩巨大,山海协作、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务实开展,对口援川任务提前完成。
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新商业文明提升经济生活品质”、“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网上创业成为杭城就业主渠道”、“公共服务进社区尽享品质服务”、“低碳生活创造杭州绿色经济”、“城市文化逐步融入社会生活”……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杭州生活品质展”,对2011年杭州生活品质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5年,杭州首次将“生活品质”一词写进“十一五”规划,“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重点”,成为杭州未来5年的发展构想,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五年来,杭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指导和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生活品质”这个词,已经成为每个杭州市民和“新杭州人”生活的一部分。
现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的首席新闻发言官弗雷德·埃克哈德多次用自己看到的细节来诠释杭州的生活品质:“无论在哪里,我都能听到杭州人的笑声;我给晨练、跳舞的人们拍照,丝毫不会影响他们,他们甚至还邀请我一起来;拿上一杯茶,随便在西湖边哪个地方,都可以喝上一杯。”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历史低位,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持续提高。“破七难”不断深化,民生工程、实事工程扎实推进,“春风行动”向农村和“新杭州人”延伸。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杭州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2009杭州市生活品质评价报告》显示,2009年杭州生活品质综合目标实现程度为87.54%,比上年提高了2.67个百分点。其中,平均预期寿命、社区(村)依法自治达标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环境空气优良以上天数等指标的实现程度都达到了100%。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实证杭州已有5000年建城史。
经历千余年的历史沧桑,今天的杭州终于迎来由“三面云山一面城”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华丽转身,走出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道路。“城市有机更新”把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对待,充分体现了科学城市化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在杭州的生动实践。
钱塘江上,一座座大桥飞架南北,抬眼是张扬着千钧之力的蓝色钢拱,举目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杭州大剧院和钱江一桥;体味西溪的闲适和野趣,“西溪且留下”,千般交错的河港池塘,偶尔掠过的飞鸟,就像一幅水彩画徐徐展开,打动了中外游客的心……
在不断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力度的同时,五年来,杭州着力推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
推进“三副六组团”建设,加快新城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西湖综保、西溪湿地综保、运河综保、市区河道综保、中山路综保、良渚大遗址综保、市区河道综合整治、背街小巷改善、危旧房改造、庭院整治、物业改善、支小路改造、城市快速路网建设、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奥体博览城、大江东新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重大工程、“民心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杭州城市发展也从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布局优化,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力度加大。杭州先后获得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中国城市总体投资环境最佳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全国治安最好城市等称号。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召开之前,一场市委常委会先期举行。朱履林、周卫兵、李邦良、陈白磊、杜晴洲等5名来自基层的市党代表应邀列席会议,与市委常委共商杭州“十二五”发展大计。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已经成为我市民主民生战略的重要内容。
而在刚刚结束的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研讨会暨第三届西湖·廉政论坛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打造“廉洁杭州”和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杭州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
……
这些正是五年来杭州党的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杭州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五年来,从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行动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特别是2009年,杭州提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力度加大,理论武装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明显提高。
此外,“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设工作新格局加快形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加大、方式创新。我市党建工作迎来了满园春色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