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讨论、听取意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以下简称《建议(审议稿)》),于昨天下午审议通过。
这份23407字的《建议》(审议稿),为改善民生献计颇多。
推动“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六条原则
《建议(审议稿)》提出了推动“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的六条原则,即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延伸:六条原则,充分体现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的要求,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预计“十二五”期间杭州100%全面小康
《建议(审议稿)》提出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延伸: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是基于杭州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提出的。杭州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未来五年,杭州要在科学发展上下更大工夫,努力使科学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看,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杭州发展进程看,2009年杭州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4924元、63471元,远远超过了2020年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指标。
根据《浙江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测定,2009年杭州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96.49%,快于全省2.99个百分点。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和“惠及全市人民”。
所谓“全面”,是指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体就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五大领域24项具体指标都要达到目标要求。目前,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两大领域中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等3项指标,全市平均水平与全面小康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
所谓“惠及全市人民”,是指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既包括市区居民,也包括农村和五县(市)居民;既包括本地市民,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目前,萧山、余杭区和五县(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标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其中,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萧山区为88.57%,最低的淳安县为77.68%,其他五个区、县(市)在80%以上、88%以下。根据杭州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全面小康实现进度,预计“十二五”期间杭州能100%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
《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六个新”的具体目标
《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六个新”的具体目标,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延伸:这些具体目标,突出了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民生幸福、统筹协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等导向,体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的杭州城市功能定位,既有较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201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建议(审议稿)》提出的具体目标中,定量指标只有一个,即“201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
延伸:《建议(审议稿)》重点体现方向性和指导性,指出“十二五”发展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工夫,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见成效。
经测算,预计2010年杭州市按现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950亿元左右,如果“十二五”年均增长10%,按2010年价格计算,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9600亿元。实际执行结果,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有可能超过10%,达到1万亿元是有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影响,杭州按2015年现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
推动消费信贷
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领域延伸
关于扩大内需,《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四方面要求: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
延伸:杭州作为经济大市,不能局限于挖掘市内需求潜力,必须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本地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提高杭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努力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广信用消费,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推动消费信贷由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领域延伸。
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
《建议(审议稿)》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延伸: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形成更加完善的服务业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努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杭州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加快发展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省级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增强国家级开发区科技示范、产业引领和功能辐射作用,推进省级开发区提升扩容,加大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力度,推进新城、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建设,建设智能城市、“智慧杭州”。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建议(审议稿)》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提出了三方面任务: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延伸:自主创新是推进转型升级的核心。要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杭州发展需要,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重点突破集成创新,全面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的指导方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六方面任务: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城乡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延伸: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保障劳动者权益,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收入问题群众呼声最高,社会最为关注。
《建议(审议稿)》提出,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逐步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的分配格局和社会结构。同时,加强政府对价格特别是消费品价格的有效干预和监管,努力维护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健全完善物价补贴“两个联动机制”。
继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加快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探索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对接和整合;加强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
住房问题和公共交通问题涉及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继续把破解“住房难”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加强低收入家庭、中等偏低收入家庭和各类人才住房保障。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抑制投机需求。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体系,规范房地产经营开发行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把缓解“行路停车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快速路网、主次干道、支小路、慢行交通系统、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完善主城区路网体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以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汽车为主体,以“水上巴士”、“免费单车”为补充的杭州特色公共交通体系,形成八城区与五县(市)一体化并延伸覆盖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公共交通网络,增加公交车特别是节能环保型公交车数量,优化公交线路,加强换乘枢纽和节点建设,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和公共交通效率。
优化交通组织,创新管理手段,加强交通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完善“停车新政”,加强停车设施建设,规范停车收费行为。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破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市区医院功能布局和专业设置调整,加快八家市属新医院建设,实施“名院集团化办医”,支持县级医院改造提升、街道(乡镇)卫生院改建扩建和社区(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一线医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民营医疗机构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发展。
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和向社会开放,加快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强市。理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加强监管,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加强人口、老龄、妇女、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等事业发展。
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应对事故灾难等公共应急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
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
《建议(审议稿)》提出“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方面,提出了七方面要求: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提升杭州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副城和组团承载能力;支持五县(市)建设和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延伸:要推动杭州城市沿江跨江发展,形成“拥江依湖、三区三态、一主三副、两翼三极、组团强镇、网络都市”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框架。
进一步明确了杭州市区发展重点。提升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极核。加快江南副城、临平副城、下沙副城和六大组团建设,强化副城和组团承载能力。
明确了支持五县(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大对五县(市)发展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领导联系、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加大以东带西、市县联动力度,推动五县(市)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出了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和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任务要求。主要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供应体系、水利综合保障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运行效能,促进环境优化和城市竞争力提升。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型城市,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议(审议稿)》提出五个方面的内容: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低碳城市;完善支撑体系。
延伸: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再生资源现代回收体系建设,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和统计监督体制,推进节能由工业节能向包括交通、建筑、家电在内的社会节能延伸,推广清洁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重点污染源达标排放,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加强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推进园林绿化和森林城市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六条生态带保护和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保护,积极推进主要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生态系统保护。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沿路沿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
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青少年“第二课堂”、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遗址公园、植物园等在培育生态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污染排放约束、政府优先采购绿色环保产品机制,制定能够反映资源环境成本的价格和收费政策,提高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风景秀美的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游客和人才的“金名片”。未来五年如何继续建设文化名城呢?《建议(审议稿)》提出,加强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要从几个方面去努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新;建设“人文杭州”。
延伸: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深入推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
鼓励探索与市场接轨的商业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的生产机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继续实施西湖、运河、市区河道、南宋皇城大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等综合保护工程,加强历史街区、历史地段、历史建筑、文保单位、文保点、老房子、“老字号”和各类“工业遗产”、“商业遗产”、“校园遗产”保护,推进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遗址申报世界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改革关系到行业、产业、金融机构、农村等多个领域的人群关注,《建议(审议稿)》涉及了经济体制、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城乡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延伸:深化授权经营企业集团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途径做大做强名牌企业。调整国有资本结构,继续实施国有资本从部分过度竞争性行业退出。
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公开转让和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健全闲置土地退出机制,推行“零增地”技改,推进土地整理与复垦,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支持市属股份制银行做大做强,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网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拓展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渠道,重点推进一批优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完善农村信用担保机制,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杭州”。
探索建立县乡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落实耕地保护资金,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所有各类资源性、经营性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造,发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自愿基础上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规范发展“市民之家”和行政服务中心。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更加注重民生投入的社会效益。
强化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和农村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组织建设。开展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活动,扩大社会管理参与面,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社会和谐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建议(审议稿)》指出,杭州市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和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国际化程度。
延伸: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继续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加强“杭商”品牌建设,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央属企业、市外民营资本。鼓励外资企业在杭设立研发中心,积极招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带资金、带专利来杭创业。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企业。
深化与嘉兴、湖州、绍兴三市的全面合作,努力把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国际门户的有机组成、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以旅游国际化为先导,加强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形象塑造,创新对外宣传,提高西博会、休博会办会水平特别是国际化程度。积极营造国际化的投资、创业、工作和人居环境。据每日商报 记者 张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