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2日讯12月1日中午,仙居县湫山乡雅溪村——台州最西部的一个村,俞培武夫妇在指挥工人装车;下午,这辆满载灯笼成品的车子就可抵达义乌市场;第二天天亮,雅溪灯笼就会被批发商运往全国各地。
俞培武是村里的小老板,他手下有20多个村民,都靠这灯笼吃饭。
每年春节,全国各地家家户户挂上的灯笼,许多都出自这个小村庄。
雅溪灯笼
销往28个省市
每年的10月-12月,是雅溪村最忙的日子,也是雅溪最“红”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满了灯笼的成品、半成品。
全村近600人,有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灯笼加工。
其实,这300来人形成的灯笼加工点只是一个终端。在周边的横溪、埠头等乡镇,甚至是邻近的金华缙云,都有大量村民从事这个产业的其中一环,像装配、零部件加工等。
雅溪村村支部书记杨振义初略核算过:2009年,雅溪村村民共加工灯笼80多万对,全村灯笼加工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而实际上,全村的灯笼产值可能远不止这个数据,因为“生意好时,有些人家做到天亮,到底卖了多少灯笼,谁也没做过精确的统计”。
雅溪灯笼红火起来是近几年的事,但事实上,早在1984年,这个产业就开始悄然萌芽了。
刚开始时,全村只有一两户在做,发展到现在,这个村已形成规模产业的大户就有27户,产品也从屋前挂的红灯笼拓展到客厅挂的精致小灯笼等。近至江苏、安徽,远到青海、新疆,雅溪灯笼销往全国28个省市。
市场为“雅溪”免费做广告
雅溪灯笼走向全国,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批发市场。
雅溪人就算是在市场设点,也是很有意思的。
俞培武是在义乌国际商贸城设点的批发商之一,他租下了半个摊位:灯笼跟圣诞礼品一样,季节性很强,圣诞节前摊位由其他人租用;圣诞过后,灯笼上市,俞培武就租用了这个摊位。他一天要往义乌发两货车的货。
雅溪灯笼名气大了,市场也帮着做广告。西安贝斯特综合市场每年一到这个时节,就在市场里打出免费广告:欢迎雅溪灯笼上市。一条街几公里长,挂满了雅溪灯笼。
重庆朝天门小百货市场是雅溪灯笼的一个重要销售市场。灯笼加工户俞伟进在那里设了一个摊,12月15日之前赶到那里,到元宵节前,能卖10万只灯笼。而这些灯笼,大部分通过小批发商,发往西南各地。
这活手脚能动的都干得了
雅溪灯笼产业有个特点,工序虽多,但工艺相对简单。因此,许多低保户、残疾人依靠雅溪灯笼脱了贫,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雅溪,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三五成群的妇女、老人围在一起谈笑风生,穿钢丝、敲布、连线、贴花、装配……一盏盏灯笼就在巧手翻飞中“诞生”了。
一天五六十元工钱,多的可做100多元,对村民来说,这是一笔蛮好的收入。一年下来,光工钱,全村村民可领到300多万元。
项爱飞是低保户、残疾人。丈夫生病,干不了体力活,两个读书的孩子全靠项爱飞做灯笼养活。像她一样,全村十几名残疾人靠做灯笼自力更生。
村民至今还是各自为战
雅溪灯笼在全国各地名声很响,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品牌。
经过20多年发展,雅溪灯笼在风光的背后,一些弊端也开始逐步显现,加工户各自为战,恶性竞争日趋激烈;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利润不断被压缩;缺乏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本居高不下……如何结束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局面,是摆在雅溪村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国各地都晓得雅溪灯笼,却没有雅溪灯笼的品牌!”杨振义举了一个例子:这几年,村民推出了万家红、红太阳、红月亮等品牌,却始终没有人出面注册和整合“雅溪灯笼”统一品牌。
这样造成的后果是,鼎鼎大名的雅溪灯笼,每对最高价只卖到100多元,低的只有十几元。
此外,由于没有大的加工厂,许多工序发往相邻乡镇去做,有些甚至发往临海、路桥和缙云、义乌等地进行加工,一来一往,无形就增加了成本。就算是在本村进行加工,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一些原料甚至要靠人工背上山再背下来。
杨振义说,如果有人对整个产业进行整合,将是一个前景无限的商机。
据台州商报 王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