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衢州都会组织各单位举办大型的人才交流会。
浙江在线12月03日讯民生在心。
在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雨雪冰冻、洪水等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衢州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这也是“十一五”期间,衢州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贯穿的最大主题。
这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4850元增长到2009年的7336元,年均递增10.9%;就业规模持续增长,2005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5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37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基本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实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一张张饱含深情和心血的民生“清单”,温暖着三衢大地。也正因此,衢州跨入了全省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地区行列;民生满意度名列全省前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点,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承诺重千钧
衢州经济虽然还在艰难爬坡,但绝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经济而忽视群众的困难,不能因财政困难而削减民生投入,更不能为了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而漠视群众利益。
不管宏观经济形势怎么变,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的根本宗旨不能变,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
这是一个承诺,更是一种责任。
坚持“穷财政、富民生”,有钱优先投入民生。推行民生工程预算制度,民生工程经费预算与部门预算统一编制、报审、批复,配套资金实行“一户管”,专账核算,先行安排资金,为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要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厉行节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积极开展“三服务”活动,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最大程度地稳定、扩大税源。
去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1%,财政民生支出增长27.9%,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73.8%;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更是高达83%,高于全省平均10.2个百分点。
从民生角度出发,一笔笔“真金白银”,直接促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不断攀高折“新枝”。
对于江山市双溪口乡的尹苏军而言,今年真是喜事连连,政府出钱补助,让他一家终于走出大山,三层新房就坐落在江山经济开发区的边上。而且,夫妻俩都在劳务招聘大会上找到工作,在家门口的企业务工,每人月薪1000多元。5年来,全市共完成下山搬迁1.86万户、6.52万人。“政府租给我们的房子越来越好了。”衢州市区58岁的低保户毛巨新说,多亏了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设施、条件与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以来,全市共有保障廉租住房4884户,建设经济适用房45.01万平方米。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衢州中专的计算机培训教室里,衢江区上方镇的黄新启,与各地报名参加培训的30多名返乡农民工一起,免费学习电脑操作。“只有手中有技术,饭碗才能端得牢。”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先后投入1.2亿多元,免费培训农民80多万人次,转移就业30多万人。
数字是具体的,但这其中却蕴含着“执政为民”的丝丝情意。
民生无小事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涉及面广,如何把握?经历“十一五”不断加强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市委、市政府给出的答案是:始终抓住当地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加以解决。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为了做到决策的科学化,每年开春,市委、市政府和各地的党委、政府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基层察民情、问冷暖,注意听取社情民意,并从网络上、信访件上、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中,了解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判断各种民生问题的轻重缓急,然后列出当年要解决的民生重点。
开化县长虹乡库坑、西坑、昔树林等3个村的1600多名村民,再也不用为“不方便看病”问题发愁了。今年6月底,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库坑口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开业。服务站还添置血球仪、尿分析仪等设备,开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络直报系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病有所医”,曾经的梦想,正渐渐成为现实。“农户出一点、集体筹一点、财政补一点”,自2005年全市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已有17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25%,比2005年提高了15.25个百分点。财政补助标准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从2005年的42元,提高到今年的185元。5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为733.94万人(次),报销医疗费用7.56亿元。
让群众的医疗负担,轻些再轻些。从今年2月25日开始,衢州又在龙游县、江山市和开化县,首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举办的56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150种省增补的非基本药物,实施“零差率”销售,不赚群众一分钱,日人均药品费用平均下降40%以上。药价大幅下降,贫困群众不再硬扛病情,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提高40%以上。
过去,困扰衢州农村经济发展的还有行路难问题。人们出行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众反映非常强烈。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事项,增加投入,全市康庄工程累计总投资达13.04亿元,通乡公路等级率、硬化率均达100%;等级公路通村率从76.1%提高到99.5%,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民生无小事,民心不可欺。能够兑现年初承诺,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市人大代表毛小健一提起这个话题就显得很兴奋。每年“两会”上,市政府提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大”,体现在资金数量和涉及群体的广度上。它们,就像是10条“输血管”,每一条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喜怒哀乐的毛细血管之上。
温暖在细节
让生活在衢州的人有实实在在的踏实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这是衢州民生事业的追求。正是为了这份追求,衢州在低起点中奋力,向高标准上冲刺。
细节中看民生温暖——
在市人民医院收费处,手持龙游医保卡的退休职工戴康根,只用卡一刷,系统便实时联网结算,无须先垫付,系统自动扣除了报销部分。“看病报销,再不用跑回龙游了,方便。”原来,今年11月26日,全市异地就医“一卡通”暨“多险合一”系统开通,近40万职工医保人员凭医保卡可在全市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就医、购药,打破了此前以区域为单位的限制。
11月27日,星期六。36岁的四川籍民工李辉,走进了住处所属的柯城区府山街道县学街社区民工俱乐部。这里,不仅有图书看,还能与朋友走走象棋、打打牌。民工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主人,自2006年成立民工文化俱乐部以来,已办理民工卡1万多张。
去年底,全市数十万老人扎堆到照相馆拍照,办理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手续。今年起,60岁以上老人每月能领到60元的基础养老金。
“每年初都承诺为民办一批实事,这是政府根据每年的民生特点作出的决策,体现了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但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高追求是使之制度化与常态化,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持续性,真正使市民有踏实感和幸福感。”这是衢州5年来不断提升民生工作水平和层次的经验之一。
加大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力度,2005年以来,不仅投入3.65亿元,用于改水、改厕、改食堂、改寝室和实施低保学生扩面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教师素质工程等,还着重整合各类资源,在全省率先推行“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和“名校托管工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民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今年,江郎山成功申遗,成为浙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衢州学院成功升本,形成一本一专的高等教育体系;文化下乡、农家书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惠及百万群众……
常态,是自然,是制度,是持续。心在梦就在,情深润民生。
走过5年,“民生答卷”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切实改善,体味到党和政府对群众利益的深情牵挂。下一个5年,我们必将描绘出更加精彩的“民生蓝图”。
(据衢州日报 策划 毛水华 章卫平 记者 严雪丰/文 周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