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8日讯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东阳向本次活动申报的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请问东阳为何把文化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用文化创新来带动整个城市的转型升级?这样做的优势在哪里?
张仲灿: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对于东阳这座中小城市而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重要的是在于一种发展理念和方式,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激活城市的“文化核裂变”,以产生更广泛的影响力、更普遍的美誉度、更大的辐射力、更强烈的吸附力、更高的认同感。
东阳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达,被誉为“中国木雕之都”、“影视旅游名城”。这是东阳的特色,也是东阳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把文化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突破口,用文化创新来带动整个城市的转型升级是东阳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东阳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文化,按照“和谐、创新、互动、集约、完善”发展原则,妥善处理木雕竹编创意产业、横店影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的关系,实现手工艺、影视、城镇、生态互动发展;吸收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挖掘东阳手工艺创意产业的文化和人文价值,通过对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创新,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东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综合环境建设。通过完善影视产业要素体系和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吸引大批海内外影视机构加盟东阳、落户横店,把横店打造成功能齐全、辐射力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东方好莱坞”。
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大带动了东阳三产服务业的发展,今年1到10月份,东阳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5%和39%;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81.7亿元,同比增长10%。今年9月,东阳市政府与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建设“中国(东阳)古生物文化产业示范区”,打造全国一流的地质文化示范基地、古生物文化公益产业示范基地及国际化旅游景区。
研究中心:发展文化产业,如何实现辐射和推动整个城市的创新发展,东阳在这方面的思路能否介绍一下?
张仲灿: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国木雕之都”、“东方好莱坞”的品牌影响力,发挥传统工艺和创意设计对东阳木雕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的提升作用,不断实现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推动东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综合环境建设。建立起东阳木雕竹编等工艺美术产业、影视文化旅游业的创新服务体系,突出“政府引导、大师引领、企业运作、市场带动”的运作机制,以工艺为核心、产业为动力、市场为载体、文化为依托,推进文化创新与产业的高度融合,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创作更多具有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意产品和文化艺术精品,丰富人类文化生活。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个层次上分享创新文化产业的成果,全面提升东阳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
研究中心:东阳近年来城市形象不断提升,东阳希望经过创新发展,给世界一个怎样的城市形象?
张仲灿:城市形象是全球社会公众、市民和游客对某一城市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在各种经济要素顺畅流动的今天,哪个城市最受关注,她就拥有吸引最大资源的可能。富于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无疑将提升一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并带来巨大的发展向心力。一种创新型城市形象带来的向往启动了每一个人内在的文化需求,并辐射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不断吸引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带来时尚消费、创意潮流,引领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风尚。这样,创新型文化建设的过程也就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近年来,东阳市在政策环境、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人才服务体系等方面为木雕竹编创意产业、横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了城市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东阳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内生而持久的驱动力,对东阳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东阳将成为一个开放度高、带动性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大市。
“歌山画水”、“人杰地灵”是对古城东阳的赞誉之词。这个历史绵远、景色秀丽的浙中城市,以文化的积累,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木雕艺术和影视文化。当东阳走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十字路口时,木雕和影视两大文化符号被真正激活,成为城市创意的源泉,成为“文化核裂变”的引擎。东阳正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实践产业升级和城市的创新发展。
东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发育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作为浙江重要的手工艺中心之一,东阳木雕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技艺精湛,以独具民族神韵和地域特色而享誉国内外,在人类艺术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至今东阳木雕已有七大类3600多个品种,涉及到工艺品、建筑营造、家具制作、宗教用品等四大领域。此外,木雕屏风、挂屏和立体艺术台屏等艺术新品深受市场欢迎,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东阳市六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东阳市从事木雕等工艺美术的企业大约有2000多家。2009年工艺木雕、木雕古建筑装饰营造和古典红木家具等木雕产业产值已达100多亿元。此外,东阳竹编现有竹工艺企业30余家,竹编加工点和家庭作坊上百家。
引爆条件一:政府主导工作机制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运作机制看,东阳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中介服务的“三位一体”运作机制,即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团体与个人参与,通过良好的公私合作推动创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东阳市政府牵头负责研究并确定全市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政策完善、人才培养、重大项目活动及综合协调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则从各自的职能角度支持创意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了有效的工作合力。成立了东阳木雕行业管理办公室、东阳木雕证明商标管理办公室,将进一步加大对东阳木雕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力度。东阳市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成立了行业协会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等。
引爆条件二:优越的政策发展环境
为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引导,东阳市制定了《东阳市木雕竹编文化产业发展计划》(2008~2015年)、《东阳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计划》(2008~2010年),明确了整体发展战略与目标。出台了《关于发展规范提升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和《东阳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与措施,针对以木雕、竹编传统工艺美术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企业在土地、税收、金融、服务、市场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东阳市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精品创作,对企业在市场培育、品牌建设、工艺创新、人才培训、参展评奖等方面也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从而有力推动了木雕、红木家具等工艺美术创意产业的提升与转型升级。
此外,根据创意产业的特殊需求,东阳建设了包括网络信息、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展示交易、国际交流等领域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加大创意产业在项目资助、人才培养及会展宣传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引爆条件三:转型升级中国木雕城
中国木雕城是东阳市委、市政府做强木雕创意产业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该市场集中了全国“四大名雕”在内的上千家知名厂家,产品涵盖木雕、根雕、木雕红木家具、仿古门窗、竹编竹雕、木竹工艺旅游纪念品及木竹工艺礼品等。销售网络辐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二级批发市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木雕红木家具质量检验中心、东阳木雕地理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公室也先后落户中国木雕城。2009年,东阳中国木雕城市场成交额30.8亿元。2010年,中国木雕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1~9月实现市场销售额47亿元。目前,东阳中国木雕城一楼设全国特色木雕工艺精品、木雕红木家具、竹制工艺旅游纪念品及竹制工艺礼品经营区;二楼设木雕红木家具经营区;三楼设木雕、根雕、仿古门窗、落地屏风、佛像佛具及其他木制工艺品经营区;四楼设东阳市工艺精品馆和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区。东阳中国木雕城成为金华市继义乌小商品城、永康五金城之后,又一重点培育的国字号专业市场。
中国木雕城致力打造一个有内涵、有文化的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市场。为此,中国木雕城在凸显木的视觉美的同时,不断追求一种精神层面的、无形的木文化,不断丰富和提升木文化的内涵和品位。今年以来,大师工艺品收藏拍卖中心、全国大师交流中心、木制工艺品技术质量鉴定中心、木制工艺品价格指数服务中心,“四个中心”的建设在逐步推进。
经过五至十年的培育,中国木雕城将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木制工艺产品集散地、出口基地、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和交易中心,并最终成为中国木雕的总部经济。
引爆条件四:重视工艺传承与人才培养
东阳木雕等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师徒相授形式,近年来结合院校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出了一大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级工艺美术人才。相关的手工艺传承和人才培养机构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各类工艺美术研究机构,二是各类工艺美术生产厂家设立的研发设计机构,三是有关院校。三者互相支持,形成了完善的东阳木雕等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人才培养体系。
东阳市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大师创办木雕研究院所(创作室)、木雕技校,采用讲座授课、技艺研讨、作品展评、言传身教、以师带徒等方式传技授艺,培养年轻的木雕艺人,初步形成了老、中、青木雕人才相结合的人员结构,为东阳木雕代代相传提供人才的保证。
除传统的师徒传授外,东阳的现代木雕专业教育机构针对木雕行业发展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根据本专业特点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突出木雕设计与制作为核心能力培养,将木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技能培养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培养。
目前,除东阳技术学校、广厦学院开设有相关的木雕专业外,还与东阳市聋哑学校联合开设了工艺木雕专业,并同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有一个东阳木雕设计进修班,成为东阳木雕等传统手工艺教育培训的主要基地,涵盖了东阳木雕、竹编等各专业从设计到制作等各程序的人才培养。
引爆条件五: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东阳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活动,培养全民对东阳木雕等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与爱好,使广大市民可以更广泛和多层次地参与了解东阳木雕的现代发展,共享手工艺创意成果。作为东阳城市形象的代表和象征,东阳木雕及东阳古民居已为广大东阳人民所珍爱和熟知,成为吸引国际创意人士、体现东阳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
东阳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普及活动,如市青少年宫开展的“爱我家乡、走进木雕”活动,各级学校开展的“我跟父辈学木雕”、“百工的后代在行动”等活动等。此外,市教育局还通过编写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手工课中开办木雕兴趣培训、开展木雕课外兴趣活动、举办青少年木雕技艺比赛等方法,把“百工之乡”丰富内涵和民间木雕、竹编艺术纳入学校课程进行有目标、有组织的传承。
2006年,东阳市成立了由专家学者和市民共同组成的古民居保护协会。此外,东阳市政府还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等民间力量参与各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通过维修实践活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木雕保护中来,自2003年至今已对近80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引爆条件六:扩大节庆影响力
东阳依托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通过举办大型会展、节庆活动和高峰论坛,积极推动广大公众对东阳木雕、东阳竹编等手工艺和民间艺术的了解及相关知识普及,促进手工艺创新设计氛围的形成,使东阳成为一座充满活力和浓郁工艺美术氛围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创意之都。
早在1991年,东阳市就举办了“工艺美术节”,2002年又举办了“东阳(国际)木雕节”,自2008年起,东阳每年举办“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2010年10月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客流量达35万人次,现场交易额3.7亿元,订单量9.8亿元,意向订单量近20亿元。同时,成功举办了“中国木雕与现代建筑艺术”高峰论坛、“东阳木雕、竹编与红木家具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2010年5月,30余件东阳木雕作品作为中国木雕代表作参加了2010上海世博会“中华木雕精品展”。会展节庆不仅成为东阳重要的文化活动品牌,而且对东阳市木雕、竹编等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升了东阳木雕等工艺美术行业在中国和世界工艺美术行业内的地位与影响。
木雕竹编引爆创意产业发展
专家点评
东阳的启示: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
陆立军
(浙江省特级专家、省政府咨询委员、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一般而言,创新型城市主要有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服务创新型、文化创新型四种。其中文化创新型城市是指,依托繁荣发达的经济和独特的文化底蕴,通过推进文化领域的创新、做精做强文化产业,形成以文化创新为驱动力的全新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它作为一种隐性资源,是各项创新活动的土壤,也是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的内在基因。
东阳是浙中城市群中文化底蕴最深、品位最高的城市之一,她拥有“教授、博士摇篮”和“百工之乡”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东阳以木雕竹编引爆创意产业发展,以影视文化联动产业升级,通过文化创新这一突破口,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城市创新的联动发展,成为我省县级市中建设文化创新型城市的典范。
东阳的实践创新表明: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在思路和理念上既务实、又创新,力求城市定位、基本内涵、战略举措、实施步骤等方面都能充分体现和发挥自身特色。这是因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每一座城市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有性征,如资源特色、区位特色、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等等。特色往往是一个城市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是催生创新成果的内生基因,以此为基础开展创新活动更易获得成功;而创新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城市特色的强化和彰显,两者互促共进。因此,将发挥城市特色、优势与打造创新型城市结合起来,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是必然、科学的选择。东阳正是将自身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符号——木雕艺术、影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完美相结合,才缔造了文化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新天地。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东阳市的领导班子终于找到了自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支点”,这是值得庆贺的,我们期待其他一些仍寄希望于“十八般武艺样样都精”、建设无所不能的市、县、区的领导人能从东阳发展思路的嬗变中得到应有的启示,希望全省涌现出更多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
文化创新
样本
影视文化联动产业升级
联动基础一:
坚持基地化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自1996年投资建设《鸦片战争》拍摄基地“广州街”以来,横店先后投入70多亿元,建起“秦王宫”、“清明上河图”等28个大型实景基地,11座大型室内摄影棚,形成了集上下五千年历史题材、现代题材、高科技题材于一身的全球规模最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迄今已累计接待剧组700多个,拍摄影视剧18000多部(集),《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雍正王朝》等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均诞生于此。横店以宏大的基地规模、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拍摄场景先后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影视拍摄基地”、“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
2010年,横店影视城成功晋级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华夏文化园顺利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至此,横店拥有AAAAA级景区1个,AAAA级景区3个。依托丰富的基地资源,借助影视文化的积淀,横店紧紧抓住“影视元素”这一重点,加强基地建设,丰富景区内涵,着力演绎、炮制了各类旅游新产品,增加景区影视场景再现、文艺表演、游客体验参与等活动,积极实施从“看影视城建筑群”到“影视文化体验”的转变,使影视和旅游实现了互动双赢、相融相促,闯出了一条“影视+旅游”模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路子。
联动基础二:
坚持产业化发展提升集聚规模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以来,坚持以“招大商、引大资”为理念,着力加大招商稳商力度,完善影视配套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迄今,已吸引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36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其中华谊兄弟于2009年在创业版正式上市,成为全国境内首家影视传媒上市公司。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影视名市”建设为目标,继续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增设了影视产业发展局,设立了影视企业贡献奖,完善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奖励政策,对影视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在大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的同时,实验区积极优化园区创业环境,对入区企业实施行政代理、财务代理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与中行金华分行、建行金华分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创了实验区银企合作的先河,促成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向入区企业授信支持5亿元。联合中国银行推出针对实验区影视企业的融资信贷产品——“影视通宝”,对破解影视企业融资难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影视基地的不断完善,产业集聚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道具、服饰、餐饮、住宿等各项配套服务的日趋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地成长。2009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23亿元,同比增长46%,上交总税费1.47亿元,同比增长35%。
联动基础三:
坚持专业化发展打造“横店影视”品牌
在巩固发展拍摄基地功能的基础上,实验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的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加强影视后期制作建设,逐步完成从传统的拍摄基地向高科技影视制作的转变。
完善影视拍摄、制作、发行等完整的产业链,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影视制作”、“影视娱乐”及“影视院校”。成立于2008年初的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已投资拍摄《投名状》、《农民代表》、《暗哨》等电影电视剧近20部。首部中澳合拍片《寻龙夺宝》预计将于今年上映,标志着横店影视制作迈向了国际化。
横店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投资3亿多元先后在国内长沙、南京、郑州、武汉、太原等城市投资建设五星级影城20余家,逐步实现了从国内一线城市向经济发达的二三线城市扩张。跨省院线——横店电影院线从2009年1月开始运作,以全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打响了“横店电影院线”品牌。
横店影视职业学院2008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被纳入全国普通高校序列,2009年首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生近2000名,开设专业15个,是浙江省唯一一所以“影视”为特色的培养影视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2010年,学校荣获“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的称号。
联动基础四:
坚持社会化发展发挥联动效应
几年来,横店影视旅游从“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初始战略,逐步发展转化为“影视产业化、旅游品牌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态势,极大地带动了当地以“影视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横店全镇现有星级以上宾馆11家,各类餐馆、旅馆400多家,床位1万余个,累计为剧组提供360多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创造影视相关就业岗位2万余个,吸引“横漂一族”3500余人。2009年横店全镇三产收入达35亿多元。影视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横店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影剧院、体育馆、度假村、休闲公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交通、环境、生态、人口等布局逐渐优化,一个以影视旅游为特色的小城镇正逐步向现代化城市迈进。